第二节 挽留“瞬间的美丽”(1 / 1)

一、与时间赛跑

120急救车在马路上飞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躺在担架上的丽莉老师一动不动,那双大大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嘴唇没有了血色。救护车很快驶进了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将已经昏迷的张丽莉送进手术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孩子们没事吧?”张丽莉老师在休克中间唯一清醒的瞬间说了这句话。望着眼前的丽莉,李金茹老师泪如雨下。

“你放心吧,学生们都没事……”还没来得及多说一句,张老师再次失去了意识。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

“让一让,让一让!”张老师的担架径直推进了手术室,里面的专家早已准备好,手术室的大门随即被紧紧地关上。一道门阻隔了人们的视线,但却不能阻隔门外的挂念。不断赶来的市民默默地站着,偶尔有人窃窃私语,此时的安静让人觉得可怕。

23时30分,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实施了“急诊双下肢高位截肢术”的张丽莉老师暂时稳定下来,生命体征平稳。但是她那修长的双腿再也无法复原,每天饭后半小时的站立腿部塑形法可能也永远无法再运用了,更为残酷的是她自己还浑然不知。

“昨天,在第四中学门口发生了一起恶**通事故,一辆失控的大客车撞向放学的学生,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奋力将学生推到一边,自己被无情地碾压在车轮下。”

“5月8日,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挤满了刚刚放学的学生。原本停在路旁等待接学生的汽车突然向前蹿去。车旁的张丽莉向前一扑,一拉一拽,两名学生获得了新生。而她,永远失去了双腿。”

……

一时间佳木斯当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纷纷刊发新闻播报张丽莉老师的英勇事迹,而从5月11日开始,一则“女教师车祸瞬间救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的消息,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和微博中热传,问候病情、祈求平安,网民的热情被空前地调动起来。张丽莉一夜之间成为了网民心中共同的“最美女教师”,她的“舍身一推”不但感动了黑龙江的人民,也逐渐被祖国各地的百姓所知晓。

爱心的传递,无法代替病情的好转,“最美女教师”的生命时刻在受到威胁。

“她的病情十分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系统,需要多几个专家会诊。”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院长曹洪涛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教授赶到佳木斯,与当地专家共同为张老师会诊。偌大的会议室内,专家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CT片,仔细地看着上面的断裂处,不时地比画着,小声地交流。

“前期诊断准确,治疗及时,为下一步治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今后3~4天内是并发症高发期,一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监测;二要时刻注意并发症的发生;三要加强基础护理。”专家的话再次拨动了许多人本就敏感的神经。

未来3天会怎样?张老师能度过并发症高发期吗?病房外的家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不住地打听着会诊的消息,而关心“最美女教师”的人又何止她的家人……

急救室外的走廊里人们来了又走,地上的鲜花却越聚越多。走廊长椅上常常坐着一些慕名而来的人,他们隔着重症监护室外面的大门向里面张望,即使什么也看不见,仍然执着地等待着,期盼能看见张老师或者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病情严重,张丽莉老师必须马上转院。

“2012年5月12日,接到医院电话,张老师病情危重,要紧急去佳木斯会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等一行人当天下午赶至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伤得太重、太多、太复杂了,完全出乎意料。”赵主任一直都忘不了刚见到张丽莉老师时的情景。

“病情比较严重,存在较多的风险,我认为必须转院。”在紧急会议上,各位专家分别发表了自己对张老师病情的看法。“转院虽然风险很大,但是处理及时,对张老师未来的病情有好处。”为了尽一切可能拯救张丽莉的生命,在一番讨论之后,专家组给出了统一的结论,将张老师转往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救治。

“病人目前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转运风险怎样降到最低?”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会议室内对转运风险进行着反复评估,制订了几套相关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紧接着,各个部门都飞速地运转起来。这是一场竞技,比赛的对手是时间,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二、我们用掌声送别您

“张老师要转院了,是真的吗?”电梯口一位学生家长焦急地问着护士。

听说张老师要转院的消息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的电梯口和门口不断聚集更多的人。有的靠在墙边,有的坐在椅子上,有些人脸上明显带着倦意,不时会困得点点头,但是当听到电梯门开启的声音时,又会立刻精神起来,人们太想看一眼心中的“好老师”。

5月12日23时,张丽莉老师被推上了事先安排好的救护车。赵鸣雁坐在她的旁边,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关切地注视着跳动的仪表。

在监护车内主任医师陈宇正在调兵遣将,分工部署。杨丙富负责呼吸机的使用和生命指征的监护;于晓鸥负责呼吸道的管理;杨宝玉负责观察尿样、胸腔闭式引流液量、胃肠减压液量的变化;周雅娇负责观察三个输液泵的用药情况和做好给药准备;陈宇则密切观察张丽莉的病情变化,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置。

“张老师加油!”

“好人一生平安!”

在张丽莉父亲张爱东和张丽莉的同事所乘坐的车外,很多人向车内投来关切和焦虑的目光,还有人自发地喊起口号和鼓掌,为张老师和她的家人鼓劲。人们的情感是简单而真挚的,即使张老师仍然紧紧地闭着双眼,根本无法听到,他们也希望祝福可以抵达她的内心深处,为她换来平安。

客车上的家人双手合十,感谢大家的关心、安慰,泪水却不自觉地在眼眶中闪烁。

伴着祝福,伴着期盼,汽车的发动机开始启动,车队驶离医院。似乎在沉睡的张老师怎么也无法知晓,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反应都深深地牵动着那些关爱她的心。因为爱,她付出了双腿,甚至可能更多。因为爱,人民也开始更相信人间真情。爱,在这一刻被不断传递。

“根据监护数据显示,生命指征基本平稳。”

看似顺利的开局,预示着美满的结局吗?

三、两座城,一条心

“病人频繁出现躁动症状。”出发15分钟后,医护人员便迎来了第一次挑战。

“为病人注射镇静剂,增加输液维持量。”陈宇果断地下达应对命令,医护人员为张丽莉进行了吸痰,同时系好约束带。

经过一系列治疗处理,张丽莉开始趋于稳定。但是,似乎好事总是多磨。

“滴滴……”呼吸机报警器开始不断响起。车内的人不觉一惊,如果呼吸机不能正常使用,那后果不堪设想。医护人员的头上渗出了汗珠。

“应该是氧气不足,正在检测。”主治医师杨丙富凭借经验很快发现了原因,果然是呼吸机内氧气不足,他快速地更换了氧气并调整了氧浓度。在出发之前,他们为救护车准备了足够的氧气,绝对足以应付意外的发生。即使这样,在急驶的救护车里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故障排除后,张老师开始逐渐恢复平静。医护人员紧张的神经暂时得以放松,但是一双双眼睛还在不住地扫视着仪器和病人的细微变化。

救护车内的一幕幕紧张场面,远在车队前方的家属们全然不知。他们静静地随车而行,寂静的空气令人感到窒息。临窗而坐的人,偶尔望向窗外,闪烁的霓虹下树木不断地倒退,暗黄色的夜背后,等待着丽莉老师的将是怎样的未来?

天空下起了雨,上苍似乎也被张丽莉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

但是一切显然没有想象的顺利。

“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

张丽莉老师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胁,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还远未到达终点。

“加快**滴入速度,加大升压药泵入剂量。”医护人员面对张丽莉的反应状况,第一时间进行了抢救。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紧张但不慌乱的急救车内,医护人员关注着张老师的一举一动,仪器上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人心。20分钟过去了,在又一次的较量中,胜利的天平再次向“最美女教师”倾斜。

不知是不是老天都为饱受伤痛折磨的张老师而难过,窗外的雨越下越大。

高速公路上的车自觉地为车队让开通道,一条追赶生命的希望之路在眼前变得逐渐宽广。

在交警安排部署通过方案并迅速执行的时候,来自民间的力量也在不断地积聚。

“佳木斯女教师勇救学生的事迹牵动着大家的心,今天本台记者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发来最新消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张老师的最新状况……”

“这么年轻,好人啊。”广播里传出的消息令出租车司机小声地嘀咕着。“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呢?”“的哥”的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

“明哥,晚上有时间吗?一起吃个饭,好久没聚了。”哈尔滨“的哥”宋占明的对讲机响了,几个哥们儿要约他晚上吃饭。平时的宋占明,朋友约他,他总是爽快地答应,然后几个人再用对讲机调侃几句,定好地点。但现在他很犹豫。

“今天晚上不行啊。”

“咋了,嫂子不让啊?”对方显然有点尴尬,还有点不解。

“今晚救学生那个张老师,从佳木斯转院来哈尔滨,我想去给她加油助威,晚上肯定去不了。”宋占明说出了原因。

对讲机那边的“的哥”一下就笑了,“这是好事,今晚的聚会推到后天吧,今晚咱们都去给张老师加油、打气,等会儿我叫上队里其他的哥们儿。你定时间、地点吧。”

“那就定在龙塔,晚上11点。”宋占明最后确定了时间和地点。

5月初的哈尔滨,入夜后依然凉意阵阵。

“明哥,这些都是咱们‘龙江旅游’的‘的哥’,大家早就琢磨着给张老师做点事情了,今天都来了。有的实在有事,等过两天去医院看张老师。”

龙塔下的路旁,陆陆续续地开来了20多辆出租车,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

“不等了,出发,没来的在路上打电话。”30多辆出租车整齐划一地出现在马路上,这种阵势除了“的哥”结婚车队外,很难看见。他们要迎接自己的“亲人”,一位多日来让他们感动的女教师。

“咱们靠边停下。”看见交警示意靠边停车,车队的成员都找到空地停了下来。此时,哈东收费站附近已经聚集了近百辆汽车。宋占明低头看了眼手机,马上就凌晨1点了。

不断有出租车加入到等候的阵营,场面越发宏大,但是并不混乱,司机们都在交警的指挥下有序地找着停车地点。部分先到的司机开始研究怎样为张丽莉老师祈福和加油。虽然彼此之间说着话,但是大家的眼睛不时地向收费站口方向张望,焦急写满了脸上。

哈尔滨方向一切就绪,只等待张老师车队的到来。漫长的夜与漫长的等待交织在一起,熬人心神。

佳木斯方向驶来的救护车,全速驶向哈尔滨,此时的张老师体征平稳。

13日2时53分,高速公路上“哈尔滨欢迎你”的标志牌开始出现在护送张丽莉老师的车队眼前。

“车来了,车来了!”等了两个多小时的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兴奋不已。

“加油!”

“张老师,加油!”

不知道是谁最先喊出的口号,但是很快就形成了声势。在这种特殊时刻,精神的力量极具感染力。事后大家才知道那天有200多辆出租车和私家车自发聚集到哈东收费站口,为他们心中的“最美女教师”鼓劲、加油。

“虽然我们也不能做什么,但是至少想多陪张老师走走,送她去医院。想给她送去一点儿力量,渡过难关。”张丽莉很难想象那一夜令多少人难以忘怀,“的哥”们也很难想象他们的行为令全国多少普通百姓为之感动。两座城,一条心!

从哈东收费站到哈医大一院10余公里的路程,急救车队只用了8分钟。此时,在救护车上经过呼吸机辅助治疗、调控血压等一系列的治疗,在历时4个小时的长途监护后,张丽莉被成功转至哈医大一院。

“大家让一让,大家让一让!”救护人员分开早已赶到的媒体和市民,顺利地将张老师送进了哈医大一院重症监护室。在护送的医护人员做完呼吸机对接和监护途中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的汇报后,这段“营救”算是圆满地告一段落。在多方协作之下,张丽莉老师跑赢了时间,暂时战胜了死神。

凌晨3时30分,天空中仍是满天星斗,紧张了一夜的车队医护人员终于可以放松地喘口气,一路平稳,安全到达。但还有更多人,仍然紧绷着神经。门口蹲守消息的记者,日夜忙碌的医护人员,还有等在医院的家属、朋友、同事……

13日,新浪网署名“张丽莉父亲”的微博这样写道:“感谢昨天夜里家乡那么多好心人来为丽莉送行,感谢哈尔滨出租车司机们在收费站鸣笛迎接丽莉,感谢在医院门口等待丽莉的朋友们,感谢所有关心关注丽莉的人。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不幸,但是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着丽莉,这又是她最大的幸福。感谢大家!”

四、如果再重来,你会怎样?

病房中的张老师依靠插管呼吸,紧闭的双眼令隔着玻璃探望的家人揪心不已。双下肢碾轧,失血性休克,骶骨骨折,双上肢及双手碾轧伤,腰椎、骨盆、骶骨、肋骨等出现骨折,双下肢高位截肢……医生给出的诊断报告,让很多人泣不成声。29岁正是在事业上取得成绩、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年纪,与丈夫逛街、聊天、恩爱的时候,但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奢望,甚至连是否能够健康地活下去都成了未知数。

张丽莉面对危险勇敢选择牺牲自己换取学生安全的事迹,经过媒体的报道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都有所耳闻。

“根据卫生部专家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危重科专家杜斌主任的介绍,张老师的病情除了最初的损伤,还出现了迟发性创伤,涉及多个部位、多个器官,病情复杂,尚未脱离危险。”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中播报着张丽莉老师病情的最新进展。

“代价太大了,双下肢高位截肢,以后能不能站起来还不一定呀?”

“品德是日常积累的。人家救人时根本就不会考虑啥,真是值得尊敬的人。不过她自己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希望她能够不被社会遗弃,最好能靠假肢或器械重新站起来,好人应有好报。”

在得知张丽莉的病情后,互联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意见纷至沓来。在大家赞扬张老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深沉的爱的同时,也在激烈地探讨着救人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纵身一救之后的数年、数十年,张丽莉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她将怎样面对残缺不全的自己?这是一个萦绕在大家心里的疑问。

佳木斯职教学院师生为张丽莉祈福

哈医大一院重症监护室内,盖在张老师身上的淡蓝色棉被下半部空****的,原本高挑的身材如今少了长长一截,曾经如花似玉的丽莉老师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未卜。

“我们在腿部位置放了两个枕头,给她按摩的时候假装按一按,怕她发现。”护士们担心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丽莉老师会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没有了。

爱穿高跟鞋,喜爱自己的身材,每天午饭后坚持站立半小时,经常坚持站着批改试卷,张老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甚至网购也不忘记挑选心爱的高跟鞋。如果她得知自己从此将告别修长的双腿,告别心爱的高跟鞋,可能从此自理都显得困难,她能接受吗?

如今的情形,令很多人都失声痛哭。这个时候,也许只有泪水才能宣泄出压抑已久的情感。

五、她的爱,难以言表

网络中“大美”“大爱”的词汇铺天盖地而来,躺在病房中的张丽莉老师仍然昏迷不醒,每一天、每一分钟都牵动着所有关心她的人的心。在媒体的还原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见一位真实而平凡的女教师。

平日里点点滴滴的汇聚,为她瞬间的勇敢提供了能量。她的爱,被归结为本性的善。

但是,如何让丽莉逐渐接受双腿高位截肢的事实,继续配合治疗?哈医大一院的专家组为此准备了几套方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从北京特意请来的心理专家也加入了专家组的阵营。这是时间的考验,这是对耐心和意志的煎熬。

“每一次走进病房,看见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我都不忍心将真相告诉她,看着护士在大腿下方的枕头上轻轻地按几下,心情都极度复杂。”医生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张丽莉一直以为自己的下半身被麻醉了,腿上没有知觉,她哪知道其实那里早已空空如也。医护人员都在等待可以告诉她实情的最佳时机,时间慢得有点熬人。

“最近这段时间病人的精神状况良好,我们也在不断地引导其接受身体可能残缺的事实,我感觉可以将真相告诉她了。”

在哈医大一院的会议室内,救治张丽莉的专家组为是否已经可以告知真相而相互商讨。

“接下来马上就有手术,这个时期如果病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可能对手术不利。”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何时是最佳时机,一直是商讨和争论的关键。最终,衡量近期病人生理、心理表现及应急预案设定情况后,26日成为了“关键的一天”。

病**的张老师看着眼前的医生,保持着清醒后一直挂在脸上的笑容,安静、祥和,丝毫看不出遭受重创的样子。她主动跟医护人员打着招呼,专家们到嘴边的话又停顿了,迟疑间他们执行了最初的计划,将病情和盘托出,并准备迎接病人突然的变化。

“丽莉老师,由于病情严重你的双腿已经被截肢了……”

听到“截肢”,张老师的情绪开始变得有些激动,眼角也挂满了泪水,但是短暂的抽泣后,她最终还是平静了下来。

“我早就有这种预感,虽然你们没有告诉我,但是我猜到了。不过,我不后悔。”丽莉老师的坦然使在场的医护人员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在了地上。

“面对学生的危险,我是本能的反应,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还会先去救孩子。”在场的赵主任眼睛略带湿润,她知道这些都是丽莉老师最真实的话语,此时此刻不会有任何的修饰。丽莉老师已经做好了面对未来人生的准备,即使这种准备可能还不够充分。

“我已经快30岁了,我跟父母已经度过了30年的快乐时光,而这些孩子还那么小,他们的美好时光才刚开始,即便当时为了救孩子我没有了,也无所谓。”即便是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懂得付出代价的惨重,但丽莉老师心中依然没有感到“后悔”。

由于身体还很虚弱,她的话不多,但是字字句句都铭刻在现场人员的心里。她超乎寻常的冷静,使早已准备好的应急预案没有丝毫用武之地,但这却成了医护人员最高兴的事情。丽莉老师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那些担忧与质疑。

这段重症监护室内的对话,经过媒体报道后,在人群中再次引发新一轮的热议。曾经网络中关于“知道如此惨烈,你还会救吗”的口水战,随之烟消云散。一切争辩都显得无足轻重。张丽莉用一颗坚强的心,一颗勇敢的心,一颗慈爱的心,彻底地征服了那些质疑的声音。

在一份调查中,92.4%的网民持续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近况,跟帖发表评论者更不在少数。调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数字上,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了广大普通民众对向善力量积聚的态度,以及对打破社会冷漠坚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