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号衡山,江苏省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和组织者,“七君子事件”中的受害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沈钧儒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从不责打或叱骂,也从不疾言厉色,总是温和地善言教导。他曾在《家庭新论》中写道:“儿童既是家庭很重要的分子,那么教育儿童的责任,自然是非常重大。至于教育的方法,向来的家庭不是一切放任,便是无理由的压服,当然都是不可行的。”他还特别强调父母应该尽力改造儿童的环境,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在他身教重于言教的带动下,在他的家里,旧社会中上阶层家庭中的一些恶习从来没有市场,他的五个子女都不吸烟喝酒。沈钧儒对工作积极负责,经常每晚工作到深夜,但是他从不晚起。他家中陈设简单朴素,墙上只挂些字画之类,没有令人感觉铺张奢华的东西。房里扫地、揩拭桌椅等杂务,他总爱自己动手,不指使仆人。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使他的子女都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沈钧儒是个非常富有感情的人。他关爱祖国,在家庭中,他关爱妻儿,尽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他宁肯自己节衣缩食、借债度日,也要把子女培养成才,好为建设一个强盛的中国出力。
他经常认真地教导自己的孩子们。有一次,他对儿子沈谅说:“一个人要有热情!”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应该无私地给予帮助;见到别人受到无理欺凌时,应该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这种热情,还应该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对广大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他爱护和帮助青年,政治上关心他们的进步,竭尽自己之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鼓励儿子要有造反精神,要勇于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常对孩子们讲《打渔杀家》,讲一个穷困的渔民因缴不上渔税而遭到恶霸的欺凌,他不堪忍受,又无处申冤,愤而将恶霸全家杀死,然后被迫逃亡。
1936年,沈钧儒的儿子沈谅出国求学,他常写信勉励儿子。一次在信中给儿子专门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藏有一只名贵的古瓯,非常珍爱。有一天,他不慎失手,将古瓯掉地摔碎,结果他看都不看一眼就走开了。有人怪之,问他为何不屑一顾,他回答说:“瓯已碎矣,顾之何益!”他在信中特别强调“凡已竟如此,没有办法之事,皆不必放在心头也”。再三鼓励儿子要向前看。
沈钧儒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日常生活。他在信中问儿子说:“在中国的朋友常通讯否?柏林最近有无发现可交之友?我生平嗜交朋友,觉得与好友谈话,极可借以为解除烦闷之助,汝以为如何?”在紧接其后的一封信中,他特意叮嘱儿子说:“汝谓在此殊感生活单调,我意必须物色好友及获得愿看而且好看之书籍,极为重要。我在羁押中三月以来能坦然无不快之觉者,对于自己问,心无愧,固是一因,而同拘数友性情学问颇相投契,而得到数种自己认为必须阅读之书籍,借以开拓心胸,解除枯寂,尤为得力之至也。”
沈老的五个子女中,有四个学的都是科学技术。他总是鼓励孩子们专心钻研所学的专业。他早年留学日本,亲眼看到这个国家通过明治维新富强起来,深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科技人才。孩子们求学期间,要求他购买科技书籍,他总是有求必应。他曾在信中嘱托在德国上学的小儿子,说如看到工作中用得着的好书,不要错过机会,否则会后悔不及。在他的指点下,儿子很爱买书,只要是对来日工作有用的,往往不惜重金购置。
1946年,离国十年的沈谅回国,沈钧儒与儿子热烈拥抱,并及时勉励儿子千万不可沉湎在美满的小家庭生活中而忘却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他的教导一直激励着儿子奋发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