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悉心教孟轲(1 / 1)

孟轲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被尊称为孟子。他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成长与其母仉氏是分不开的。

孟母姓仉,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孟子三岁时丧父,从小由母亲抚养、教育。仉氏非常慈祥,但很有见识,对教育子女也有独到的见解。《列女传》《韩诗外传》等古籍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还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和母亲待在屋里,正好碰上邻家杀猪,听到猪叫声,孟子便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在叫啊?”

孟母看着儿子天真的样子笑了,便随口逗孟子说:“是杀猪,煮肉给你吃啊!”

话一说完,孟母便后悔了,这样随口骗孩子,那不是在教孩子撒谎吗?想想自己怀着孟子时,为了使孩子出生后做人能正直,肉切得不方正都不肯吃,座位摆得不正都不肯坐,现在自己却来骗孩子,那不是将过去的功夫都毁掉了吗?想到这里,她就真的出去买肉给孟子吃了。

孟母意识到小孩子性格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她决定选择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利于孩子的成长,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带着孟子最早住在一块墓地附近,墓地经常很热闹,送葬的人来来往往、吹吹打打,每天都有人在墓地里挖坑。孟子天天在墓地周围玩耍,觉得每天这么多人忙碌真好玩,于是他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挖坑堆小坟墓,嘴里还念念有词。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有学问的人,觉得墓地这个环境不利于孟子成长,决心搬家。她选中了市镇,认为市镇人多事多,可以开阔孟子的视野。尽管搬一次家不容易,她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搬到了市镇。可是,市镇上每天都有许多商人小贩叫卖、推销他们的产品,日子一久,孟子也学着商人担个小担叫卖起来。孟母见状自言自语道:“这也不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啊!”于是她又准备搬家,最后选在一所学校附近住了下来。学校里都是读书人,孟子天天和那些知书达礼的学生接触,经常听到他们的读书声,便非常羡慕,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家里做见面时行礼这样的游戏了。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可以长期住下去的地方啊!”孟母这种注意环境影响的做法,对孟子以后刻苦学习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孟子小时候也是一个淘气贪玩的孩子。有一天,孟子放学后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叫他过来问道:“你今天学习情况怎么样?”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往常差不多,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孟母看到他这种对学习毫不认真的态度后很不高兴,忽然拿起刀子割断了正在织的布。孟子见状非常害怕地问:“布还没织完,为什么就割断了呢?”孟母正色说:“你不努力学习,使学业荒废,就如同我割断这没有织完的布一样。古时候的君子都靠勤奋学习才得以有所成,而且不断向人求教,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只有这样,平时闲居在家才能心里安宁,出门也可以尽量避免祸害。如果现在你中途荒废了学业,便只能成为供别人使唤的人,也难以逃脱随时可能有的祸害。这与靠织布糊口的道理相同,如果半途而废,拿什么卖钱买衣穿买粮吃呢?一个人不好好读书修德,不是成为盗贼就是成为人家的奴仆!”孟子深受教诲,从此不论白天晚上都勤学苦练,努力拜师求学。

后来孟子长大了,娶了妻子。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没有吭声就闯进了卧室,却发现妻子正叉着腿坐在**,见到他时已来不及坐端正。他很不高兴,就跑去跟母亲说:“我妻子不讲礼节,我要休掉她!”孟母忙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进卧室时她竟然叉着腿坐在**,根本不懂得礼节,难道不应该休掉吗?”孟母一听马上明白了原由,便说:“进卧室前要先跟里面的人打声招呼,这是古已有之的礼节。人在卧室中处于放松状态,各种休息姿势都是可能有的。你进卧室时没跟妻子打招呼就直接闯进去了,所以她叉着腿也来不及改换姿势迎接你,弄得她惊慌失措。这是你不懂礼貌,而不是她不懂礼貌啊!”孟子听后非常惭愧,忙去向妻子道歉。

孟子从小到大一直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后来他能够成为品德、学问都很卓越的儒学大师与仉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