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了李某等五人涉嫌强奸罪被刑拘一案。在媒体将李某确认为某著名歌唱家的儿子之后,这条寥寥数语的消息迅速成为爆炸性新闻。
李某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在2011年的打人事件时就被炒得沸沸扬扬,后被收容教养一年。而就在其因被收容教养不到半年后,就涉嫌强奸案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实际上,在2011年打人事件发生之前,李某一直是公众视野中的“好孩子”。
他4岁师从名家学习钢琴,连续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
他8岁开始学习书法,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被选为年纪最小的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10岁的时候,他加入了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并就读于美国一所著名的冰球学校。
透过这些“公开”的荣誉,不难看出当下很多父母的成才观。考试第几名、钢琴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等各种学习和技能指标,已经成为许多父母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至于孩子的道德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父母心中却显得无足轻重。正是这种只重视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孩子缺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走上歧途。所以,我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培养健康人格最重要的选择就是从儿童时期培养习惯开始,因为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在全国6省市抽样调查2420名中小学生后发现,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把提高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分别有88.2%和78.7%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
2009年7月12日,《新闻晚报》报道,一份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完成的《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与教育支付能力实证研究》显示,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集中在“请家教”“上辅导班”“出国留学”三个方面。而当问及“你对孩子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回答顺序依次是成绩(78.1%)、身体(65.5%)、与老师同学的关系(52.4%)、前途(45.9%)、性格(42.4%)。可见,父母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远高于其他方面。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很着急。有一句耸人听闻的话广为流行:“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句话几乎成为摧残孩子童年的咒语。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早就笑谈过此话,他说,如果教育是百米短跑,那起跑线非常重要。可是,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起跑线没那么重要。实际上,人的成长更像马拉松长跑,成功的秘诀在于实力和后劲。
但是,我们无奈地发现,时至今日,盲目地早期智力开发仍是国内许多幼儿园和家庭争先恐后追捧的事。开发的结果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导致幼儿园的小朋友早早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小就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认定自己就是失败者。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果。
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教育部为什么制定这样一个标准?就是因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极为严重。
201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市某幼升小学前班的课表,让许多成年人看后咋舌不已。除了识字阅读、口算、英语、国学、音乐、美劳等项目,还包括彩泥、钢琴陪练、魔术、视唱练耳、右脑记忆训练等多种课后班内容。据说,这些孩子还是经过专门测试之后,才有机会接受“魔鬼式学前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认为:“知识教育的提前入侵,可能造成孩子智力发育的偏瘫。”实际上,孩子过早地掌握了小学的内容,会导致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而一旦孩子养成这种坏的学习习惯,反而会在小学中高年级出现后劲不足,学习成绩差的情况。叶澜教授认为,在接受不适合的教育时,孩子们在心理上普遍趋向被动、应付,只能单纯的灌输式接受,重则表现为焦虑、退缩、缺乏自信,最终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其实,自然中的一切都有其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人也一样。中国的学校教学已经比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提前了两年,可现在仍在人为提前。如果一味地重视对孩子知识教育的灌输,而忽视了情感、想象力等因素,其结果可能不仅是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其他方面的潜能也随之消失。
卢梭的观点是:一个人15岁以前最好是在农村生活。爱默生说:“培养一个好人的方法就是让他到大自然中生活。”这些观点的意思是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拥抱自然,需要在从容的生活中慢慢长大。
讲到童年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的作用。我们小的时候可以看小人书,大人看大人书。但是,现在是孩子和大人共同坐在电视机前或电脑前,于是儿童越来越成人化。
有一位妈妈,因为两岁多的儿子在吃饭时看电视,把电视给他关了,结果儿子狠狠地对妈妈说了一句“我恨你!”妈妈震惊地呆住了,不知道小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晚上,妈妈跟爸爸讲起这件事,爸爸则恍然大悟,想起来,昨天儿子在看电视剧时,女主角对男主角吼叫着“我恨你!”。儿子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爸爸解释说,这是表示那个女主角生气了。可能儿子说这句话时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气,而并非是仇恨妈妈。妈妈这才释然。
对于幼儿来讲,由于他们的智力发育特点及思维逻辑的限制,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完全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不起眼”,他们可能会理解为“肚脐眼”,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就需要像孩子一样去看世界,明白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不但不允许童言无忌,反而在制造儿童集体失语。在儿童语言中,在学生作文中,老是出现大人腔调。我们来看看文学大师巴金先生《真话集》[1]中的一段,他的外孙女端端当时是二年级小学生:
“孩子的‘检查’很短,但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我深深体会到说谎是不好的事。’这是她自己写出来的。又是‘大人腔’!大家看了都笑了起来。我也大笑过。端端当然不明白我们发笑的原因,她也不会理解‘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意义。但是我就能够理解吗?我笑过后却感到一阵空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空话、大话终归是空话、大话,即使普及到七八岁孩子的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讲空话、大话的苦头,一定要让孩子重演我们的悲剧?”
要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样才是尊重儿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