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制造“童年恐慌”(1 / 1)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的话很吓人:“孩子,现在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到时你饭都吃不上,你连扫大街的活都找不着!”其实,父母的这番话虽然是一番良苦用心,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事实证明,人考不上大学并非就无法取得成就。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虽然调皮而且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这并不能就断定他今后不好好学习,更不能断定其将来的发展水平。只要孩子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努力向上,将来都是有希望的。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而且对于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儿童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在《“童年恐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一文中,我与赵霞博士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

同时,父母教育孩子也出现了恐慌。父母教育孩子的恐慌心理有如何表现呢?也许可以从以下行为中表现出来:① 盲目攀比;② 频繁训斥孩子;③ 给孩子报许多课外班;④ 孩子考试,父母比孩子还要紧张;⑤ 要求孩子考前10名;⑥ 让孩子课外首先阅读教辅读物,等等。这些做法显然是导致孩子恐慌的重要原因。

童年恐慌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没有安全感的童年最容易受到伤害,并可能会影响一生。在恐慌状态下,任何生命都难以生长。孩子恐慌往往是父母恐慌的结果,父母不慌孩子就不会慌。因此,父母的慌与不慌是两种心态两种教育,也会有两种效果两种命运,这是素质的差异。

父母如何发现孩子是否有童年恐慌呢?可以概括以下6个特征:① 突然沉默不语;② 哭泣;③ 撒谎;④ 睡不好觉;⑤ 不愿上学;⑥ 不敢回家;等等。父母应该怎么做呢?① 多一些陪伴;② 拥抱和抚摸;③ 温和谈心;④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好孩子;⑤ 相信父母的爱;⑥ 解决问题。

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我要再次强调下,今天真正有爱心的父母和老师,就要做到这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真谛,也是父母和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许多父母总是在抱怨当前的所谓应试教育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逼孩子去疯狂地竞争。但实际上,父母不是无可奈何的,是可以有选择空间的。实际上,许多父母已经做到了,他们的孩子生活得很阳光。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自然不例外,因此,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教你一招

当你发现自己在使用网络等方面不如孩子的时候,建议你要坦率承认自己的落伍,赞美孩子的水平如何高,并且诚恳地拜孩子为老师,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学习。或许你会发现,向孩子学习之后,亲子关系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孩子可能会更体谅和关心父母,甚至还会发现父母的优点,主动向父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