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
北京有一位妈妈,儿子读高一。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热情,遇事冷漠。为了激发孩子的奋斗热情,妈妈就写了一篇文章,读给儿子听。
这位妈妈年轻的时候当过红卫兵,从北京步行到燕门关,途中穿过燕北高原的一个山谷,山谷里都是鹅卵石,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是,当时的红卫兵们下定了决心:“我们一定要排除万难,战胜乱石滩,非走出去不可。”
妈妈读到这里的时候,想起当年的经历,热泪盈眶。可是,没想到儿子听了以后,竟然平静地说:“老妈,你们几个人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来换条道走吗?你们跟那些石头较什么劲呢!”这妈妈一听,心里一惊,觉得儿子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确,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今天的孩子从小就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在选择中长大,于是凸显出的是孩子的个性与理性。
还有一位妈妈失业了,因失业一事生闷气,不吃饭。上初中的儿子说:“老妈,失业是很正常的事,你不就解放啦!”妈妈说:“凭什么让我失业,我是劳动模范,我热爱我的单位,可他们不要我。”她儿子说:“老妈,现在失业,不是说你干得不好,现在是一种机制转换,是一种调整。”儿子一边劝慰妈妈,一边在网上为妈妈发出求职信,最后还真替妈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我曾在广州开发区讲课,开发区的一位领导是我的老朋友。她对我说:“你说的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很感慨。”她孩子5岁,为了要让孩子学钢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师,给孩子报了名,要让孩子去学。这一天,朋友带孩子去学琴,孩子却不高兴,说:“你跟我商量了吗?你怎么就能决定我的事。”朋友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于是问:“你真的不想学?”孩子说:“不想学。”“那好吧,你要真不想学我们就不去。”我表扬了老朋友“知错能改”。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经常抱怨孩子,实际上,我觉得调整心态更重要,学会享受孩子,欣赏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向孩子学习,不仅能使父母得到成长,而且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007年6月,挪威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同一个家庭中,第一胎孩子要比第二胎孩子的平均智商高出三个百分点。这是为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桑琼及其助手马库斯通过研究给出了解释:一个原因是第一胎的孩子所得到的爱和关注比其他孩子要多,而另一个原因是年龄大的孩子因为年龄原因可以有更多给弟弟妹妹当“老师”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目前城市里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但研究证明独生子女与多孩子家庭的第一胎相比,在智力方面并没有优势。原因就在于独生子女过多地集中了家庭成员的关爱,但缺少很多做“老师”的机会。
所以,向孩子学习,无论对于父母和孩子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不向孩子学习就不能完成终生学习的任务。特别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孩子们是越走越远,能把我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他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所以说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还有一个特点,你越向他学习,你越欣赏他的优点,孩子就跟你的关系越好。你越瞧不起他,他就越不能够跟你好好地交流。你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你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你和孩子的关系越紧张,你的教育效果越差。
我们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你特别敬重的人,对你表示不满意,你会很有压力;一个你根本不喜欢的人,你瞧不起的人,说什么你也不会在意。因此,我说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在于很多的爸爸妈妈变得越来越不可爱。现在的家庭出现了一种叫作家庭无语的状态。因为一谈学习一家人就生气,但不谈学习父母就无话可谈。大人们关心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在饭桌上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连饭也吃得不自在,还没怎么吃就说“我饱了”。
当然,有很多父母还是很开通的,跟孩子民主协商,当孩子的朋友。在培养习惯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两代人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因为这样的亲子互动是习惯成长的动力。
有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跟你签个协议书好吗?我会好好学习,但你不能在饭桌上再提学习问题。”妈妈说:“好!你要能好好学习,我就不提!”
协议书的内容是:妈妈不能在餐桌上谈论学习问题,否则以爬楼梯作为惩罚(因为妈妈过胖需要运动减肥)。后来,妈妈还真被罚了一次。
我经常有这样一个感觉,绝大多数孩子是比较讲道理的,而大人经常不讲道理,这时孩子真是很无奈,很可怜。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妈妈说:“天冷,穿衣服。”孩子说:“我不冷。”“什么不冷,叫你穿你就穿!”你看,完全不给孩子一点自主选择的余地。其实,明智的父母不用强迫孩子,提醒就够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多穿衣服,哪怕就算是冻病了,通过他的体验,他也能在经验教训中成长,何苦弄得彼此不愉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