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很多孩子在小学入学前,应该都会数、会认20以内的数,甚至还会认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会数和会认,并不等于已经非常了解这些数的实际意义,很可能就是通过机械的认读和背诵学会的。只有当孩子对“数”的概念、顺序和含义已经了然于胸、应答如流,才能算是做到心里有“数”。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入学初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熟悉数的含义,掌握数的规律。
(1)认识数值,建立基数的概念。
比如,“3”是一个抽象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理解“3”所表示的实际数量:“三角形有3条边”,“家里有3口人”,“今天买了3个橘子”,“……”。还可以让孩子观察数的连续量,如爸爸连续喝了3杯水,时钟的分针或秒针连续敲了3下,3个人依次排队,……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理解一个抽象的数表示的实际数量是很丰富的,并不是以前死记硬背下来的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2)认识序数,建立序数的概念。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一个数或一个物体在一个自然数列或一组物体中的位置和次序。比如:“4”在“3”和“5”中间;5大于4,3小于4。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机会,让孩子顺数、倒数或嵌数。让孩子掌握用来表示次序的数叫作序数,如第一个人、第二本书、第三只小鸟、第四辆汽车、第五排座位……
(3)认识数位,掌握十进制的概念。
这就需要让孩子知道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的,满十的数字有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分,也就是要求孩子认识到满了“十”就要有一个大的新计数单位出现,比如,10个“一”就是1个“十”,10个“十”就是1个“百”……掌握数位的顺序和十进制的概念,是熟练读数和写数的基础。
2.帮助孩子提高计算能力
整个小学阶段,计算都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估计将占据60%~70%的比重。当孩子对数的概念、组成、顺序、大小和实际含义掌握得比较熟练以后,我们就需要强化孩子的计算能力,包括口算、心算和笔算等方面。
(1)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
小学一年级,计算的重点主要是2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首先需要让孩子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为20以内的加、减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数的组成就是指一个数是由哪几个数组成的,或一个数可以有几种分法。当孩子掌握的数的组成与分解越多,越牢固,计算的方法就越灵活,速度就越快。
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是2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20以内数的计算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从一开始就帮助孩子学好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非常重要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熟练掌握,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孩子对10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熟练程度。
(2)加强口算训练,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要能够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这也说明一年级的口算训练是很重要的一项训练。
对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需要通过训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一般来说,在1分钟内,应该能口答30道题,有些孩子甚至能口答40到50道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孩子的口算训练。
3.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理解数学
很多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给孩子创设更多的生活情境,让孩子在生活中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刚学个位数与十位数时,孩子总是容易把两者搞混,经常把个位数看成十位数,尤其是需要说出一个数字的十位数比个位数大或小多少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对个位数和十位数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我们可以把家里刚买的一些日常用品翻出来,给他先看价格标签,让他区分十位数和个位数,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对于一些小零食,我们就告诉孩子,只要他能准确地说出十位数比个位数大或小多少时,就可以得到吃零食的机会。反复几次练习以后,孩子对十位数和个位数的认识和理解会加深不少。
4.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数学的学习也是容易感到枯燥的。为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感受数学的乐趣。比如,当孩子对一些几何图形不够熟悉时,我们就可以把以前玩过的积木拿出来,跟孩子一起进行拼图或搭积木游戏,增强孩子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的数学游戏可参考本章“亲子游戏”。
5.经常鼓励孩子当数学老师
很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做到举一反三,鼓励孩子在家当大人的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我们能够把掌握的知识再教给别人,就会对已经学习过的东西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为了解决你家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遇到的这些问题,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入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点),请及时记录下来并立即付诸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