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困难的本质——它是自己心里制造的“敌人”在遇到困难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是缩回脑袋躲到家中什么都不做,还是像好莱坞著名演员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一样坦然面对,并且继续努力?
22岁那年,有一定戏剧功底的史泰龙从欧洲回到美国,他需要重谋职业。他所有的家当是一辆破旧的汽车和100美元,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于是,他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开着破车到处找工作。
“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是史泰龙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最后,他决定从事演员和编剧工作。这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下定决心后,他到美国几乎每一家影视公司应聘,当面介绍自己,也写信或投递简历,告诉那些导演自己有一部富有创意的剧本,而且自己也将成为这部剧的主演。
但是,史泰龙的形象并不突出,他不是“英俊的小生”,不符合当时电影市场的环境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的求职总是被拒绝。据他自己说,被拒绝的次数竟然高达一千多次。
可以想象一下,有谁能承受被拒绝一千多次的耻辱?对现在的大部分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很难接受的挫折,也是很难战胜的困难。我曾经见过被拒绝一次就感觉丢了面子摔门而走的人,他们不愿接受被拒绝。但史泰龙对自己信心很大,也具有无比积极的思想,他从没想过放弃,而是不断地鼓励自己: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仁慈的,它不会一直让挫折来陪伴一个人。我相信失败只不过是暂时让自己停止成功,而我早晚能遇到机会!”
在强大的意志力的驱动下,史泰龙坚持不懈地向各影视公司介绍自己的剧本,终于遇到了一位比较看好他的导演。
这名导演准备买下他的剧本,并让他在其中出演一个角色,但是不想让他当主演,理由是:“如果我叫你当主角,电影的票房肯定会惨不忍睹。”
史泰龙的回答是:“如果你要用我的剧本,就一定要让我当主角,否则剧本我是不会卖给你的。”
导演思虑再三,选择了妥协,让他尝试一次看看。没想到,史泰龙凭借这部电影一鸣惊人,获得了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3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编剧奖的提名,跻身美国一流演员行列。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作《洛奇》。
困难没有让史泰龙退缩,他认为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困难是对自己的锻炼,是上帝的恩赐。同样,困难也没有让音乐大师贝多芬倒下,他在耳朵聋了以后写出了一系列震古烁今的不朽名作,把内心的梦想化为一曲曲经典的音乐。每当读到贝多芬的故事,我都会问自己:“假如我的耳朵聋了,我还会从事现在的工作吗?我还有勇气抛头露面、向人们介绍我的梦想吗?”只有在询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贝多芬的伟大。
在弱者的眼中,哪怕一丁点儿的挫折都意味着梦想的结束与行动的失败,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他们流泪;但在强者看来,这却是对成功者的考验,是上帝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弱者把困难当成是环境给予自己的阻碍,强者却将困难视为自己内心制造的敌人——他们积极地面对,然后解决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用永不停止的行动改变命运。
用挫折逼出自己的潜能
松下电器有遍布全世界的经销商,其专卖店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但即便是松下品牌名气最大的那几年,也并不是每一个经销商都能始终保持盈利。销售电器与经济形势关联很大,经济不好时,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销售电器就会很困难。
有一年,因为日本经济实在不景气,很多日本国内的经销商都面临亏损的局面。其中一位经销商亏损一段时间后,实在坐不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就是无法让生意摆脱低谷,一度想关掉店面,另寻它途。后来,无奈之下的他就去向松下集团的总裁松下幸之助请教,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指点。
见到松下幸之助后,这位经销商将自己的情况和经营的模式详细讲了一遍,然后便坐在那里唉声叹气。松下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道:“现在的市场很萧条,大家的生意普遍不好,这当然不是你的责任。但我想问的是,是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在亏损呢?”
“当然不是,还是有些店面盈利了。”这位经销商摇摇头说。他承认的确有人做得比自己要好,这正是他沮丧的原因。
“这就对了。”松下不紧不慢地说,“市场不景气,生意很惨淡,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可你只是忙着发愁,而不是及时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这只能说明你已经被眼下的挫折打倒了。你没有把挫折转化为挑战,没有利用挫折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先生,你可以总结一下每一位生意人成功的秘诀,那些在不景气的市场中赚到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勇敢地接受各种考验、绞尽脑汁地解决问题然后才取得成功的。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生意人应该做的吗?现在,你向我请教改善生意的方法,我只能对你说声抱歉,因为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提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你面对现实,把现在的困难当作一次考验,倾尽全力地尝试去解决。我相信你会从中发现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的尽头一定是好的结果。”
松下幸之助的话起到了作用,让这位经销商的内心感到无比震撼。回到店里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然后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将自己向松下幸之助请教的过程告诉了每一个人,并转述了松下的话。他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团结起来,一起理解松下幸之助这一席鼓励的话,努力想办法,解决现实的问题。
全体店员都振作精神,集思广益,商讨对策。经过几次闭门会议之后,经销商与员工一起想出了办法:想突破困境,唯有创新!他们重新布置店面,制订了新的服务措施,推出了送货上门和免费上门维修等服务。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半年以后,这家电器经营店不但扭亏为盈,而且生意越来越好,变得门庭若市,成为当地销售情况最好的电器经销店。当有人问他是如何摆脱困难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我要感谢松下先生,同时更感谢之前的挫折。这是上帝给我的考验,我没有逃避,在通过考验的同时,我获得了一生受用无穷的财富!”
挫折能考验我们的意志力,但成功者能够借此逼出自己的潜能。即使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他的人生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也在所难免,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走到终点,顺利地实现目标。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困难会让你难以承受,以至于让你毫无预兆地跌入绝境。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成功者就越能够化困难为挑战,借机开发自己的潜能。
就像史泰龙一样,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虽然被拒绝了多次,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当一名主演。最后的结果也表明,史泰龙在困境中找到了机遇,证明了自身的价值,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成功者给你的最大启示,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逃避困难。逃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是对自己最不负责任之举。对失败者而言,挫折看起来好像不能把他怎么样,实际上他是以一种向它投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逃避只能加速失败,并让胜负变得没有悬念。成功者从来不会背对困难,他们总是能够正视面前的挫折,挑战那些最难缠的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面对某个挫折时,如果你逃避了,它就会在未来重复地用同一个问题来打倒自己;如果你能坚守阵地并且战胜它,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永久地消失。坚持不懈,方能反败为胜。
换个角度看待困难,换种心情应对困难
这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著名的“好心情先生”——这是几年前我办公室的助理苏小姐给我起的绰号。因为越是遇到问题,我的心情就越好,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的。我讨厌发火,甚至不希望自己的脸上有阴云密布的表情。我希望不管发生什么事,自己都可以镇定地对待,用乐观的心态把问题化解。
有一次,下属搞砸了一桩生意,他第一次与客户见面就用一个苛刻的条件把客户吓跑了,而这个条件是我都不能接受的。下属立功心切,故意提出了价格十分高昂的合作条件,客户没给他讨价还价的机会就拂袖而去,然后发邮件向我投诉。
这是一次严重的“事故”,下属回来向我汇报时,脸色煞白,眼神中充满绝望。他可能觉得自己一定会被痛骂一顿,然后去财务部门结工资走人。
但我只是笑了笑:“这没什么,我交给你一项新任务——去你自己的办公室,拿出半小时,总结一下这次谈判的教训,看能不能产生新的想法?如果有了新想法,记得告诉我!”
遇到这种情况——损失了一位极为重要的客户,有一大笔钱没赚到,显然是很大的问题,换一些人早就大发雷霆,或者为此感到忧虑。我不会这么做,我会用轻松的心情处理这件事。因为我知道,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不是外在的,而是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的。你认为它是困难,它一定会变成难缠的问题;你认为它不是困难,那么它就可能迅速转化为可利用的机遇。
我们每天都在说“向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实干能力。那么,究竟怎么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始终采取乐观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说到底,当困难发生时,它代表的是问题还是机遇,是由你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扔掉暂时的“舒适”,克服“维持现状”的倾向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舒适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会懒得动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维持现状,哪怕之后地动山摇,也要保持当前的舒适状态。
西雅图的吉安杰德·雷古勒斯(Juanjode Regules)曾经因为厌恶工作而找我为他“治疗”。他有17个月的“失业史”——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为此,他的内心充满罪恶感。在读到我的文章后,他发现消除这种“罪恶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出房间,而不是继续制造舒适和快乐麻醉自己。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努力的过程却十分伟大。雷古勒斯要战胜的习惯十分普遍,就是人们的内心对安逸和舒适生活的追求。
他说:“我为了说服自己继续拖延而开动脑筋,有许多消极的创造。每当大脑中有一个想法督促我去30英里外的商业区面试时,大脑的另一半马上便会提醒我:‘嘿,这个季节如此酷热,看外面的天气,太阳就像在喷火,烧烤着路面,你不觉得待在空调房里才是应该做的事吗?’哦,好吧!我重新在松软的沙发上瘫坐下来,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饮料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我说服自己花光积蓄再出去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到搜寻好看的电视剧上。我每天在这上面花至少8个小时,简直要懒死在家里。”
幸亏雷古勒斯没有女朋友,他没有为沉溺于如此舒适的生活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他现在想做出改变了。问题不在于他内心的“罪恶感”,而是他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畏惧——他不想让自己感到难堪,特别是“被人拒绝”,这种事情会打破他强烈守护的舒适感。
他不应该再为“失业”而感到不快,“罪恶感”会降低他行动的意志力
我在写给他的邮件中说:“假如这种逃避工作的习惯让你感到不快,你就不应该在内心不停地谴责它。因为加重罪恶感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强化冲动心理,强化拖延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冬天的早晨,我们越讨厌赖床,就越会晚起床;在办公室,我们每个人都抗拒冗长的会议,但召开会议的时间往往会被不断延长。“罪恶感”和舒适感相伴相生,同时也会让我们远离舒适生活的动力更小。
所以,在我的建议下,雷古勒斯开始这么想问题:“天气确实很热,我多休息几天也是一件好事。”不可思议的是,当他肯定这一想法而不是在内心“讨伐”它时,第二天清晨他便不由自主地爬起来——7点钟穿戴整齐,8点钟就赶到了西雅图最大的商业区,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开始找工作了。
他要为自己找到充分的打破现状的理由,没有足够的动力就没有持久的行动
为了从舒适的房子中走出来,雷古勒斯需要几条过硬的理由,他不是要戒掉半躺在沙发上吃零食或看电视的习惯——这不是有说服力的目标,而是要在外面的世界中写下点什么。“写下点什么呢?或者说这个世界需要你展示什么呢?”我问他,“是你如何享受居家男人的安逸生活?是躲避辛苦工作的懒人经验?显然不是。看看过去几年来你想做而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的计划,如旅游、事业、友情等能证明你价值的事情,找出一个可以立刻启动的任务。”这些被耽搁的计划压在箱子底下已经发霉了,为何不把它们拿出来呢?
作为在某科技公司工作过、有丰富经验的前信息部主管,雷古勒斯要彻底战胜“维持现状”的懒惰心态,就要鼓励自己继续挑战生活和事业上的高难度目标。于是,就在2015年6月,他离开了自己独居的80平米的公寓,转行去做软件生意。他用更高的事业目标激励自己,建立了高效的行动模式。他现在感觉很好,因为能够一边赚钱,一边创造新的“舒适感”——享受挑战带来的成就感。
用对比的方法正视困难,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201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荒野猎人》讲述了一名皮草猎人在严酷的寒冬在荒野生存下来并且成功复仇的故事。该片的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因此生平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在电影中,莱昂纳多扮演的休·格拉斯是19世纪一名技术高明、经验丰富的皮草猎人。在一次远离人烟的冰原上打猎时,他被一头熊攻击负了重伤,皮开肉绽,身体多处骨折。不仅如此,一名自私的队友还杀害了他可怜的私生子,并把他抛弃在荒野等死。冰天雪地,没有食物,所有人都认为他死定了,包括那名凶手,但格拉斯顽强地活了下来。凭借坚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求生技巧,他在蛮荒之地穿行了数月,终于回到了狩猎队的大本营,并成功实施了复仇计划。
身受重伤,又独自置身于冰原上,到处都是野兽,还有比这更恶劣的条件和更大的困难吗?这可能是百万分之一的生存概率。
在培训课中讲述这个故事时,我说:“当每个人都认为你一定会输掉这场比赛时,你要做的是等死,还是奋力一搏?”遇到困难时不要先想着抱怨和绝望地哀号——这只会让你“死”得更快,而是看看面对同样的困境别人是怎么解决的。要学习那些成功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且帮助自己建立一种敢于挑战的习惯。
夏伯渝是中国登山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2016年时已经66岁高龄了,而且双腿残疾——是无腿的残疾人,但他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23岁之前,夏伯渝还是四肢健全的运动健将,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那时他和我们一样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各种美好的想象。但在23岁时,他攀登到珠穆朗玛峰8600米处的时候遭遇暴风雪,为了保护队友,他自己的双腿被冻掉了,从此变成了一位“无腿勇士”。
普通人面对这样的困境,恐怕早就远离登山事业,每天躲在家中“享受”被人照顾的生活了,可夏伯渝没有向现实屈服。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仍然不想放弃。“人只能活一辈子,哪怕没有腿,我也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有梦想,敢于挑战困难,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最终,他成功地战胜了没有双腿带来的困难,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者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优异品质是相同的:
·第一,他们始终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无论自己遇到了多大的麻烦(哪怕是生命危险);
·第二,当困难产生时开动脑筋,冷静地想办法解决,并且不改初心(不会因为遇到了困难就放弃既定的目标);
·第三,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为自己建立了一种优秀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是习惯性地逃避,而是习惯性地发起挑战(他们从不畏惧困难)。
2015年3月,底特律的一个小伙子哈尼克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他如此定义问题的严重性——就在整个家庭都需要他的薪水养活时,他失业了,被一家数据开发公司解雇,理由是他的工作出了一丁点儿小差错。但真实的原因是现在经济形势十分糟糕,公司正在裁员,而他不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倒霉蛋。
这意味着哈尼克失去了每月7000美元的薪水和数目不少的奖金,家庭顿时陷入困境。最近几年来,底特律的就业市场就像被一层厚厚的冰霜覆盖,如同电影《后天》中的情景,没有人能绝对保证自己失去一份工作后可以在一年内找到新的工作。因此,哈尼克感觉天塌了:“房子肯定要被银行收回,我和妻子、女儿估计要流浪街头了。”他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后来,哈尼克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史密斯的联系方式,他打来电话希望过来求职。这是我们的培训部门第一次接到求职而不是咨询的电话。他“病急乱投医”,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询问我们能否给他提供一份工作。
史密斯听说他的情况后,先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失业至今你向多少公司投了求职简历?”
“第二,如果有一份工作需要你一个人在洛杉矶待24个月,其间没有一天假期,你能接受吗?”
“第三,假如我们的职位竞争很强烈,只有三百分之一的录取机会,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个机会去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再来面试?”
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第一条是在考验哈尼克解决困难的主动性,看他能否快速行动起来;第二条是想看看哈尼克能否耐得住连续工作24个月的寂寞;第三条是通过询问,看看哈尼克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以此来判断他的决心和意志力。
遗憾的是,哈尼克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失望。他在失业后的两个月内仅在底特律当地投过两次简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宅”在家里坐等机会上门;至于后两个问题,他的回答都是“NO”,他不愿意承担这么长时间的“无假期工作”,哪怕我们只是问问;他也不想为了三百分之一的机会去给自己“充电”3个月——虽然“充电”学习总是有好处的。
因此,史密斯立刻拒绝了他的请求。与成功者比起来,“哈尼克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性都太弱了。在哈尼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坏风气:好像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他无关,他渴望环境自己改变,或者别人把机遇送到他的嘴边,而他已经习惯了守株待兔。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哈尼克”,他们确实遇到了困难,陷入了人生困境或事业低谷,就像被丢弃在荒野上自生自灭的格拉斯。但是,他们对于战胜危机缺乏信心,也没有强烈的挑战困难、走出险境的动力。所以,即使有人愿意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仍会重新陷入困境。在和成功者进行对比时,我们必须首先看清的就是,那些优秀人物之所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正是他们在平时养成了正面面对困难的好习惯。我们要从对比中看到差距,同时知道自己需要向他们学习什么。
每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就奖励一下自己
斯普林格是德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家,他在自己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可以说,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是一个人不断地实现理想、把计划变为现实、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也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他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到30%;但当他受到激励时,则可以立刻发挥出至少80%的潜力,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也就是说,一个人经过充分地激励以后,他发挥出来的才能是激励之前的三到四倍。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
有一位名叫坎贝尔的女士在25年前实现了一项壮举:她徒步穿越非洲,不但穿越了森林和沙漠,更是通过了400平方千米宽广的土地。没人能想象到一个弱女子是如何完成这一目标的。有人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回答:“因为我说过我能!”她用一种最简单的自我激励方式督促自己穿越了非洲大陆。
这种强大的自我激励究竟是什么?就是我们在上幼儿园时获得的大红花和在学校时收到的“三好学生”奖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小时候,我们梦寐以求地想得到这些奖励,因为它代表着优秀、成绩和老师的认可。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奖励方式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来提升行动的能力。例如,完成一项小任务,奖励自己一顿美食、一场想看的电影;完成一项大任务,奖励自己一次旅行、一个假期。
用自我奖励激发自身的潜能
通用公司第八任CEO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到通用应聘时是在1949年,那年他24岁,他来应聘做会计工作。史密斯之所以想到通用公司寻找一份长期的工作,是因为他的父亲对通用公司的评价非常高。
面试时,史密斯刻在脸上的超强的自信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当时通用公司只有一个会计的招聘名额,面试官告诉他:“年轻人,你知道吗,竞争这个职位的人非常多,而且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你可能很难立即胜任这个工作,所以你失败的概率很大。”许多年轻人听到这样的劝告可能就知难而退了,甚至以为面试官在隐晦地对他们表示“你并没有被录用”。不过,史密斯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困难,相反,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自我激励的人。
于是,史密斯对面试官说:“我不仅能做好这个工作,还希望能够成为通用公司的董事长!”最终,他被录用了。1981年,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通用公司的掌舵人。
史密斯除了用目标进行自我激励外,还喜欢为自己制订阶段性的奖励——每完成一个目标,他就奖给自己一个特殊的礼物或一段时间的假期。在一次聚会中,史密斯这样对合作伙伴说:“每当我想到实现这些目标能够给我带来的好处时,我就能激发出自己全部的潜能去做好这件事情。”
用不间断的奖励克服消极情绪
在挑战有难度的目标时,随时会冒出来的问题和挫折总会打击我们的情绪,让自己在一段时期内变得消极和沮丧,情绪陷入低谷。消极情绪就如同过境的漫山遍野的蝗虫,它们会瞬间冲垮你的信心,剥夺你的理智,让你失去方向感。消极情绪的破坏力非常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不仅影响我们完成计划、实现目标,甚至会导致精神抑郁、行为失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例如,你投入很大的精力、花了几个月时间去操作一个项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公司突然告诉你项目有可能被取消,让你做好心理准备。此时,你可能会产生无尽的挫折感:“我这几个月白忙了?公司是什么意思,是对我不满吗?”它很可能让你从此不思进取,对公司失去忠诚,对工作丧失信心,还可能放纵自己,出现暴饮暴食等失控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消极情绪,我的建议是制订一份“情绪奖励计划”——每当自己能够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并且成功地把它解决时,便视问题的大小,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用奖励的形式鼓励自己从正面的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麻烦。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项目遭到公司冷遇,怎么办?不要自暴自弃或过早地放弃——这是最蠢的选择,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地跟公司沟通,用项目的前景说服决策者。只要你尽力而为,做到了这些,就在其后奖励自己7天假期。在这7天中,你可以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享受自然风光,或者允许自己购买一套早就心仪已久的数码产品等。
通过这种有规律的、不间断的奖励,避免我们的情绪大起大落,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即使遇到了再大的挫折,也能迅速重新振作起来,去高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此一蹶不振。
用“自己够得着”的激励逐步提升信心
在进行自我奖励时,一个必须遵循的标准是——无论是目标还是奖励,都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超出自身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也不能一次性给予自己过大的满足,要始终给自己留有余地,让自己保持长久的动力,获取持续的成功。这就像摘苹果,我们要摘能摘得到的苹果,同时要控制自己,做到适可而止。
此外,我们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奖励应该是能够激励到自己的事物。
如果奖励的东西是你不感兴趣的,那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例如,本月超额完成了业绩,你应该奖励自己一部手机(这可能是你需要的),而不是一套迪斯尼乐园的门票(或许你没有这个需求)。要把那些你渴望获得的东西写进奖励计划,将它们平均分配到每个周期的奖励中,带动自己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第二,奖励应该及时兑现,不能延期。
在执行的过程中,切忌对自己开空头支票。因为任何东西只要延期兑现,都会在潜意识中引起失望的心理,使得自我奖励变得毫无激励作用。也就是说,你预先许诺给自己的奖励,应该是你可以兑现的,而不是没有把握的。
有位学员曾在自我激励计划中写下了“购买一辆福特汽车”的奖励——当年业绩突破30万美元时,他就送给自己一辆福特汽车。可到年底他发现,公司发给他的业绩提成只有30万美元的五十分之一——只能买该款汽车的两个轮子。这等于是一张空头支票,他只能延期兑付。
第三,永远不要预支奖励,否则奖励便失去了价值。
奖励应该在工作完成后即时兑付,就像闹钟一样,它总是十分准时地到点提醒你,永远不会提前响铃。奖励既不能延期,也不可预支。即便确信自己会如期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也请不要预支奖励,否则会让我们的潜意识认为这是一个“可加利用”的漏洞。一旦有过一次预支,下次你的本能还会如法炮制,这就会使奖励变得一文不值。
第四,激励和奖励都层层加码,这会让你感觉很累。
再次强调:不要为自己制订过高的目标!目标再诱人,奖励再大,无法完成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像车间里工作的工人,他每天最高的工作量可能只有100件产品,那么给自己制订200件的目标就是不切实际的,会导致对自己承诺再高的奖励,也无法如愿。这既不现实,也会使自己陷入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丝毫调动不起自己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