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自己的长处,用行动改进自己的短处(1 / 1)

审视“理所当然”观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杨先生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工薪族,不久前他给我的机构发来一封邮件。他的问题与理想有关:“为什么我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努力工作,从不偷懒;我人品端正,为人诚实守信,深受朋友和同事的尊重;我热爱这座城市,守规矩,也有同情心,可距离自己的目标却越来越远。”

他给了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觉得下面这些目标都是自己应该达到的:

买辆汽车——刚考完车本,但买车尚有一段距离,对月薪不足6000元人民币的杨先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买房和定居北京——这是他在北京读大学时就定下的目标,可惜现在看起来也是遥遥无期。

成立自己的公司——这是他的远景目标,但他悲观地说:“对一个连车都买不起的人而言,梦想开公司现实吗?”

杨先生还有许多梦想,都写在他的梦想清单上。这是他的人生硬指标,是他认为自己必须实现的目标。但是,现实往往很无情。杨先生大学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屈居于一家规模较小的民营公司,工作四年了仍是部门的普通职员,收入远未达到当初的计划。四年前,当他刚参加工作时,写在计划上的路线图是:

“第一年我要拿到8000元的月薪,第二年必须过万,第三年我要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第四年我就可以离职创业了。对我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留在北京也是自然的,我是家人的希望。”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笑话”。巨大的压力让杨先生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使他很难接受现状。从心理上讲,他进退两难;从理想上讲,他不甘心。因此,杨先生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帮助他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面对一个苛刻的目标,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呢?我的回复是:“没有任何计划可以帮你实现这些梦想,理由只有一个,这些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当你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义为‘必须得到的猎物’并视之为理所当然时,你已经把自己架到了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上。”

十几年前,我也有过和杨先生类似的想法。公司在洛杉矶成立后,我与合伙人史密斯、杰米·普利斯在制订未来的经营计划时,总在潜意识中把那些美好的计划视为自己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并倾尽全力去完成它。但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公司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令我无法接受。

给自己的压力越大,失败后的挫败感就越强,这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我总是在想:“经营不就是按照计划来执行吗?做完这一个,就该做下一个了。如果这个计划失败了,执行下一个计划又有什么意义呢?”就这样,由于不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我的思考无法专注。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清楚自己还能做什么,一度感觉没有什么工作是自己可以胜任的。

“凭什么你必须做到?”后来,我这样质问自己,“为什么你一定要将自己和团队逼入没有退路的境地?不要相信那些逼死人的励志语!这个世界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现状的目标,并且要灵活地执行。”

提醒机制——不要将目标设定为“必须完成”

为了能在执行工作计划时降低心理压力,我做了一个小册子——把所有的目标完整地写在小册子上,总共写了30多页。每一项都代表一个计划,上面记录了资源、团队、市场等各种因素。然后,我估算这些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的难度,把执行的情况也随时记录在上面。

这个小册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每当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时,我就会在上面写上两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的话,给自己打气,同时会在内心询问自己——用对话的形式:

·“你确信这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是的,我确信!”或者:“不,我不确信!”

·“你认为如果不能实现这个计划,事业就将停滞不前?”

·“是的,我确信!”或者:“不,它不是我必须做到的!”

用这种方式,我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提醒机制,思考如何迈出下一步,并且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调整目标。

2004年至2010年的6年间是公司的成长期,无论业务还是人员都飞速扩张,但是内部决策并没有像业绩体现得那样一帆风顺,我们的经营方向至少经历了5次重大调整——放弃了原定的目标,修改经营策略,避开了很多风险。提醒机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标实现——能够“尽力而为”就是成功

在小册子的激励下,每当一个新目标实现时,我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当我计划放弃一个目标时,也不会为此感到愧疚或自责。因为上面记录了目标之所以无法实现的原因——这是现实的选择,是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主动做出的决策。我不再对目标感到恐惧,也逐步克服了工作过程中的完美主义倾向。

这个方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将它推荐给了公司的每一名员工,并且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真诚、努力和勇于行动的,我相信你们都是‘自信’的朋友。但请你们一定记住,面对目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尽力而为,为了目标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多思考自己的优点——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人?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在一次演讲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不是说没有,而是非常稀少。我不希望大家去做一个完人,因为做完人是很痛苦的。”

作为盖洛普调查公司的名誉董事长,同时也是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利夫顿非常重视一个人在行动中发挥优势的能力。他说:“一个人要成功,首要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这要求我们不能弥补好了缺点才行动,而应在行动中发挥优点,然后逐步改正缺点。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相比其他生物,人类有四到五百多种优势,从生理到心理,从体型到机能,从性格到情绪,从智商到情商,涵盖了各个方面。优势的数量不重要——具体到个人,你当然不可能都有几百种优势,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也就是找到特长(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然后要做的便是把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建立在这些优点的基础上,这样你就获得了成功的最大概率。

有一只小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的是跑步课,并且它跑步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则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子的父母要求它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放弃任何一门功课。

这当然是一种严苛的要求。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上课。老师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了点头。它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是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游泳课,可以专心地练跑步。

在老师的开导下,小兔子的父母也放弃了错误的做法。后来,这只小兔子果然在跑步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这个很普通的寓言故事向我们说明的是一个质朴而又现实的道理——你不要妄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你可以想到一切,或者知道全部的知识,但不可能都做到。对任何人而言,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得围绕自己的特长做文章,多想想优点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自信。

北京的一位年轻学员刘先生是长江商学院毕业的高才生,现在在北京望京的一家贸易公司上班,老板十分器重他,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他正陷入这种自我认知的苦恼中:“当我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自己也想去做。他们好像干什么都很出色,而我却不行。所以,我总是隐约有一个想法,希望自己能和那些我羡慕的人一样。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强烈的召唤感,我就是想去做。”

他希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胜任其他的事项。但是结果呢?别人擅长的工作,他并不能应付。时间久了,他对自己很不满——我连这些简单的工作都做不了,何谈成功?

在我看来,刘先生的潜意识既在执行一个追求完美的命令——别人能做的我也要做,强迫自己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在“放弃自我”——他忽视了自身的优点,为了获得认同感,试图对自我重新塑造。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一般来说,人们在工作中都格外强调弥补自己的缺点,很少对自身的优点进行分析。就像有些误人子弟的培训专家大费周章地用各种课程教人把时间都用到“纠正不足”上,仿佛不如此就不能取得人生的“进步”。可事实上,当一个人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于弥补缺点时,他就没有工夫来集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了,很多计划都会因此停顿,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更何况,一个人身上大部分的缺点是与生俱来的,属于性格因素,我们很难纠正。

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为自己树立这样一个目标:

·第一,我不要努力去做完人。做完人既不是实用的目标,也不是实惠的理想。我不能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改造缺点,等我改造完了这些缺点,我可能已经人到中年了。

·第二,我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为别人创造价值上。如果一个人的辛苦努力仅是让自己更完美,而不是对这个社会产生价值,那么这种完美毫无意义。

·第三,我要重视和开发自己的优点。这并非否定“改造缺点”的必要性,而是让自己明白,不要制订太高的目标,不要无谓地对自己施加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优点呢?当你完成一件工作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当你对做一些事情具有某种“无师自通”的天赋;当你在做某些领域的工作时总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地完成时,请注意这些信号,它在告诉你——喂,这是你擅长的,请多使用这种能力!开发并强化这些优点,你就能将相关的思考转化为成果,并取得优异的成就。

思考的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在于把自身优势最大化

有些人总是纠结于自己的不完美——某些缺点让他不能容忍,甚至影响了他的信心。

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名叫杰尼的小伙子,从小就非常喜欢打篮球,并立志要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州立大学的篮球部推荐他去菲尼克斯太阳队试训。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有着篮球梦想的杰尼却犹豫了,他已经18岁了,但身高却只有一米七八。大学期间,虽然他是校篮球队的最佳得分手,拥有出色的外围得分能力,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身高耿耿于怀。

“能在NBA打上球的球员都有一米八五以上的身高,大部分球员都在一米九甚至两米以上,我的身高可以吗?”

杰尼每天都纠结于自己身高的缺陷,他为之困扰。同时,杰尼认为一个完美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拥有两米以上的身高和出色的球技,而他似乎还差了一些。

后来,菲尼克斯太阳队的选秀部门的负责人来到州立大学,篮球部安排了一场比赛,杰尼就在场上。比赛还没结束,这名负责人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杰尼的名字。他说:“我要签下他。”在评价杰尼时,他说道:“这个小伙子虽然身材不高,但弹跳惊人,对抗能力强,速度也很快,外围的三分球技术即便在整个联盟中也非常优秀。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太阳队所需要的。”

为什么不追求完美的人反而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且愿意去开发自己的长处。和完美主义者比起来,他们不会痛苦地思考自己的缺点并深陷其中,而是着力于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把优势最大化,你就能获得出色的成绩。就像杰尼一样,他没必要在身高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因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相反,只要他能将自己的其他优点展现出来,同样能够在篮球场上大获成功。

有没有缺点并不重要,能否发挥自己的优点才重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同时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才干。区别在于,他有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将这些优势全部发挥出来。我们思考的重点应该集中到对于优点的开发上,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弱点。在同等的条件下,什么才是我们的优势?它是一个人最熟悉和最擅长的某种技能,是区别于他人的不同的思考与做事的方法。

事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应该做好他擅长的事。找到自身的优势,方能发挥专长;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方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也是我们提升思考和行动效能的最佳的战略选择。抛弃完美主义,立足于优点,放大优点,你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实现自己的目标。

发挥优势的前提是认清自我,做好定位。怎么才能认清自我呢?核心原则就是一句话:在“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之间找到平衡。你不仅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必须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定位。多数成功者都是先做好了定位,认清了自我,然后发挥出优势,释放内在的潜能,在简化思考的前提下不断地做减法,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加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一开始就要扬长避短,选对方向

凯文是芝加哥一家职业咨询公司的顾问,常年都会接触到很多因工作不理想而来咨询的人士。“人们一脸惆怅。”他说,“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实总是不完美’,人们的要求又太高。我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拿了高学位,但他失业六个月了。你会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的选择是错误的。从普林斯顿大学走出来的人就一定能到华尔街获得一张舒适的椅子来放下他的屁股吗?不,如果他不能认清自己,不能选择对的方向,不能做擅长的事情,他也许一辈子都在跟猎头公司打交道,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请求别人给他介绍一份不现实的工作。”

工作本身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当然更没有“完美的工作”,而是看你能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并且扬长避短。前面我讲过,一个人不能只忙着修补弱点,要最大化地释放优点。体现在工作中,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你所在领域内的专家甚至大师级人物。只有这样,你才能把“知道”的、“想到”的变成能够做到的。

有一次我在上海遇到一个女孩小陈,她刚刚大学毕业,正处于事业的规划和开始阶段。小陈就读的大学很一般,不能给她很高的起跑线。她自嘲说:“我是从一家全国排名500名以外的学校毕业的,我肯定不能靠学历找一份好工作。”小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她先给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把所有的缺点和优点都罗列出来:

“我的学校不好,在上海不容易找到特别好的工作,但我抗压能力强,愿意吃苦,愿意从简单的工作做起。”

“我的外在形象一般,口才也差,但我思维缜密,理性思维能力强,适合从事规划类的文职工作。”

通过这些分析,小陈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去什么行业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做什么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规避自己的缺点?这时,小陈的心中就有了底气。后来,她成功地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份工作,后来还成为这家公司策划部的主力。她说:“策划工作有利于发挥我的优点,我不追求事事都能做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只要将自己的优点全部发挥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