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沙土,低到了尘埃。
因为文学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里的张爱玲,名声大噪,大家在关注她的作品的同时,也注意着她在生活上的一举一动。
一张素净的小脸,似蹙非蹙的柳黛眉,灵动剔透的眼睛,都让人忍不住想靠近,可最吸引大家注意的还是她那身不知道怎么搭配起来的衣服。
那个时代的上海,流行的元素不多,思想也没那么开放,几乎所有的女子都素雅、甜美地装扮着自己,张爱玲走在其中仿佛是个怪咖。她几乎每件衣服的颜色都十分鲜艳,靓丽地站在人群中间,丝毫不在意大家打量的眼神。
张爱玲在衣服上形成如此怪异的风格和她的后母有很大的关系,后母刚刚进家门,就将自己在娘家保留的两大箱旧衣服为张爱玲搬了回来,并且在她上学期间,不再为她置备新衣服。
在那个青春浪漫的年纪,没有什么比一直穿着旧衣服,行走在校园之间更让人沮丧的事情了,同学们试探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张爱玲的心灵,那时她就在心里立誓,以后自己掌握经济大权的时候,一定要买各式各样的新衣服。
不过张爱玲在穿着上的审美,也惊讶了母亲和弟弟,他们在质疑张爱玲衣服品味的时候,张爱玲倒是丝毫不计较,自信地说:“你真是少见多怪,我还嫌它不够特别呢。”
除了买衣服,张爱玲还开始着手自己设计衣服。她和炎樱经常穿梭在上海的各种布料店里,对着那些五颜六色的各种丝绸进行比对。这种生活张爱玲憧憬太久了,她丝毫不会腻烦,反而觉得这也是一种乐趣,在那一瞬间,仿佛拥有了整个人生,谁又不喜欢掌握自己的人生呢。
在衣服的类型上,张爱玲并不为自己设限,她既喜欢做工精细、颜色靓丽的复古服,也喜欢颜色清雅,更多注重质地和花样的后现代服,为此,她还翻阅了各种历史书籍,想要从中搜寻古人的足迹,探究服装知识的一二。
后来,张爱玲还在刊物上发表了针对服装的散文《更衣记》,文章里她详尽描述了自满清以来三百年间服装的进化与时代的风尚,每个时代里女性的服装应在哪里突出美,在哪里表现美,琢磨得玲珑剔透。文章的清新风格同样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热捧。
她甚至还掀起了上海“跟风潮”,虽然她设计的衣服经常让人惊愕,但仍有不少年轻女性,想要跃跃欲试。
可能是自己设计的服装,让张爱玲觉得更加自信,除了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张爱玲都会选择穿自己设计的衣服,哪怕是别人的婚礼。张爱玲曾经在朋友的婚礼上穿了一件绣花衣袄。本来就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一举一动受着大家的关注,她这一身出来后,所有的注意都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看着大家那探究的眼神,张爱玲丝毫不在意地坐下来,免得抢了新人的风采。看着她那闲庭信步的姿态,傲然又谦逊的眼神,大家都震惊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样淡看花开花落。
人与人的相处,除了你来我往的情谊外,更多的是萍水相逢时点头微笑的好感。在《传奇》的出版过程中,张爱玲亲自到印刷厂去校对样稿。车间里所有的人见到张爱玲后,都惊讶地停了下来。她依然穿了一身不符合“常规”的衣服,宽大的袖口随着细碎的步子来回摆动。她微笑着和工人们打着招呼,亲切地和他们问好。在来到一位印书的小伙子面前,小伙子忍不住地搭讪:“我们正在赶着印您写的书呢,您看看。”
张爱玲的目光注目在一张又一张印刷的纸张上时,小伙子又忍不住地开口了:“停电的时候,印刷速度会大大受到限制,那时只能使用脚踏的机器。”张爱玲又问道平均要踏多少下时,小伙子脸上一下子骄傲了起来,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印一张图要踏十二次呢”。看着这个小伙子,张爱玲微笑着说:“那可真是太辛苦你们了”。听完张爱玲的夸赞后,小伙子又埋下了头,继续开工了。
其实,张爱玲可能并不关心那个小伙子到底印书有多努力,需要踏多少下机器,可是张爱玲愿意去尊重他们每一个人,因为尊重是人与人相处,最底线的存在。很多人,你给她一个微笑,她才愿意还你一个拥抱。
张爱玲住的那家公寓下边,有一间专门设计衣服的设计室,张爱玲经常到那里和老板协商自己设计的样式,过了很久以后,那个老板才知道,这个思维怪异、推陈出新的女生居然是那个红遍上海滩的张爱玲。
她可以把自己打扮成留洋回来的女学者,也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十八世纪的少妇,还可以为了和友人相见,盛装装扮,只为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她不在意别人对自己服装的评价,只想把童年的那一点阴霾赶走,换回自己一个不一样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都有对未来的想法,可能是梦想太多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考虑的太多了,这些考虑就像扼住我们喉咙的双手,越挣扎越不能呼吸,我们就这样被紧紧地扣住了自由的思想,想要呼吸的灵魂,最后把自己紧紧桎梏在一个封闭、不通畅的空间里。
不是我们没有力量去抗衡这一切的流言蜚语,而是我们太过软弱,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就静静地端坐在水流中,随波逐流,任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