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1 / 1)

“仁”是孙子钦定的为将五德之一,因为仁者才能爱人,懂得“爱人”,以人为本的将领才能令三军顺服。作为一名仁德的将领,他必然懂得急兵之难、雪中送炭。在现代管理中,感情投资是一个重要方面,而雪中送炭就是感情投资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你拥有并用活了这种手段,不仅接受“炭”的人会感激不尽,还会感动其他的员工。这样,员工必然怀着感激和尊敬的心理,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追随你。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员工的生活偶尔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良机。这种雪中送炭、温暖员工心的机遇可不能让它从你的手中溜走!

据说古时有个文人自感身世时,说出了一句名言:“都来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确实,人们往往喜欢好上加好,却不愿意将目光放长远些,用“雪中送炭”的方式收买人心。

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宰相虽为百官之长,居高临下,却能宽厚待下,或好申下人之善,为之扬善隐过,借以和睦关系,取信于臣僚。这大概也是驭臣治国的一种高明手段吧。

【案情陈列】

卡内基是美国钢铁大王,也是世界闻名的企业家。他在管理工作中,最擅长做的一件事,就是他经常给员工雪中送炭。他的回忆录中记载着他成立企业不久做过的一件事。一天,一名青年员工满脸焦急地找到卡内基,说家乡房屋拆迁,一家人失去了住所,他想请假回老家将妻子、女儿安顿一下。当时人手较少,而业务很繁忙。卡内基不想马上准假,就以“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类的大道理来搪塞他,鼓励他安心工作。不想这名青年员工忍不住当着卡内基的面哭了起来,并愤愤地说:“这在你们眼里是小事,可在我眼里是天大的事。我老婆、孩子现在连个住处都没有,我还怎么安心工作?”卡内基在日记中写道:“一番大实话深深震动了我。”他反复思考自己和员工说的话,然后去找那位青年员工,向他道歉并立即准他告假。后来卡内基还为此事专程到他家里去慰问了一番。这位后来的钢铁大王当时也才23岁,他只是在替他父亲管理一些事务。他在回忆录上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别人给我在通向老板的道路上的第一课,也是刻骨铭心的一课。”

【妙语新悟】

诚然,“锦上添花”的事是不能不做的,但“雪中送炭”的事更要做,对部属尤其要如此。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收买人心的手段,虽然二者都是“给”,都是感情投资,但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东西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两者相比,前者更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给受者双方来说,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道义价值高。锦上添花大多是趋炎附势者所为,几乎不存在道义价值。对下属锦上添花谈不上道义价值,但并没有太大意义。雪中送炭,却是为扶危救困,此外或得仁爱、宽厚之声誉,一举两得。

2.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话,雪中送炭一般会收到更高的回报。雪中送炭的回报有多高?保守地估计,是投入一碗饭,回报一千金。

3.可送的资源多,送的对象也多。雪中人多,锦上人少。送一个锦上人可以送一批雪中人。相反,搜刮一批雪中人,才能给锦上人添一朵花。

雪中送炭还有一个变象是“存亡断绝”。

人们对雪中送炭的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员工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弥足珍贵的“鱼水”情。

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关爱员工,就要正确地给员工雪中送炭。

1.平时注意“天气”,摸清哪里会“下雪”。管理者要时常与员工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对生活较为困难的下属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要心中有数,要随时了解下属的情况,要把握下属后顾之忧的核心所在,及时发现哪里有“雪”,以便寻找恰当的时机送出“炭”。

2.“送炭”时要一脸真诚。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虚心假意地对自己,员工也一样。如果他发现管理者“送炭”不过是想利用自己时,就算接受了“炭”,也不会产生感激心理。假如是这样的结果,那你的“炭”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因此,管理者在“送炭”时必须一脸真诚,让当事人和所有周围的旁观者都觉得,你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的,觉得你确实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真正地为员工排忧解难。

3.要量力而行。管理者对员工送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不要开出实现不了的空头支票。送出的“炭”可以是精神上的抚慰,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救助,但要在管理者本人和企业团队财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进行。对于困难比较大的员工,要尽量发动大家集体帮助,必要时可以要求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管理者还要处理好轻重缓急,要依据困难的程度给予照顾,不能“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

下属遇到困难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需要你搭一把手的时候,作为领导者是装聋作哑还是挺身而出?装聋作哑则从此对于下属再也没有威望和魅力可言,挺身而出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无论如何,对领导者而言,这都是“收买人心”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