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无为为有为(1 / 1)

“变”是孙子的绝招,带兵之人不能墨守成规。带兵的艺术在于变幻不定,因人而治,要张弛有度,恩威并用,以无为为有为,在潜移默化中将下属管理好。有些管理者想当然地认为,管人就是施展自己的权威,凭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下属对自己“俯首称臣”。实际上,管人的工作远没有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既不能因为自己的领导身份而对下属颐指气使,横加指责,也不能把身份降低到完全跟下属平等,以致他们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心机太深、算计太明显,让别人都觉得你这人不能信任、不可接近,也不能诚实到将所有心事都挂在脸上。你既不能整天刻板、严肃,威严过头,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行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教导领导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

【案情陈列】

《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被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非常精于管理工作的“无为无不为”理论。他曾说,中国的尧帝认为当政的人应当“无为而治”,也就是说,帝王最好放任百姓依着自然生态之道,得到幸福康乐的生活,无所作为,这样便能实现天下安康,作奸犯科的事自然会平息,如此“无为”,实际上达到了“无不为”的效果。

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条件,这位“经营之神”对“无为而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为”不是说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要使“无为”变成“有为”,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第一,健全的制度保障;第二,个人素质、修养达到一定层次;第三是组织或企业为员工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祸乱的根源。

【妙语新悟】

领导者若想在工作中采用“无为”的办法,就必须先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需求。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企业混乱、领导者下课的根源,这是身负管理重任的领导者所必须注意的。人事管理上提倡的“无为而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不要给下属安排过重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整天活在压力中;

2.简要指出大方针,细则上尽量少指手画脚;

3.对下属的具体工作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聪明的领导懂得收放自如,能找到“为”与“不为”之间的平衡点,能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他们能让平常的管理工作达到“无为”境界,就像鸭子若无其事、轻松自如地划过水面一样自然。

如果主管事必躬亲,连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干涉,不但会打击下属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

身为领导者,为下属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他的责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给其他人去办,将职权分离出去。如此一来,自己才会腾出精力构思经营大计。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领导,是不会坐稳官位的。

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制度严明,下属的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