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从来都是自信满满(1 / 1)

自信的人通常不会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更不会朝令夕改,自己推翻曾经正确的自己。所以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见解。由于大胆和见识广,他们做出的判断从不会是随心所至、信口说出,至少会经过思考和判断。

自信的人通常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表现得十分肯定。或许在别人看来,这多少有些“刚愎自用”的感觉,但自信者清楚,在人生行事原则上有一种“改变航向性”原理。

当一名自信而眼界开阔的船长带领他的水手们航行在浩瀚无际的大海里时,经验丰富的船长会知道,在这片大海的深处,哪里有暗礁,哪里有危险。所以,当船上的其他人善意地告诉他“这个地方看来大概比较危险”的时候,他不会听从,只会礼貌地说句“谢谢”。

然而,大海里的情况变幻莫测,经验丰富的船长也不会按照自己多年的认识,经验主义地走着老路,当遇到海上恶劣天气甚至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时,他会彻底改变自己出发时的计划路线,从自己的判断中寻找更为安全、妥帖的航行方向。

这种情况,被称为“改变航向性”原理。显然,船长貌似推翻了自己曾经的决定,改变了自己的计划。那么,我们在肯定船长有胆识、胆大心细、有自信的同时,是否能认为,这位船长是一个常常自我反悔,朝令夕改的人呢?如果船长不管是台风还是海啸或是其他什么情况,就是勇往直前,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未知数,谁也不能“一条路跑到黑”,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从形式上来看,或许自信者和自卑者都有过改变自己计划和意图的行为,但细想来,这二者大有不同。

自信者改变自己的计划通常是因为看到了事情或环境的变化,或者因为突发事件,或者因为之前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发生了。总之,他们改变计划,推翻自己的路线是有理由的。他们坚信,“改变”本身也是他们自己的决策和判断之一。自卑者则不然,他们通常没有主见,缺乏对事物的判断,他们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犹豫不定,会因别人的一句话而在毫无意外情况发生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计划甚至初衷。因为他们不自信,导致他们对现在正在做的事、未来将要达成的目的根本就不明确,他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在眺望未来时,感到一片迷茫。别人的意见或他人的经验也成了指路明灯。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不自信、缺少胆识的人朝令夕改,不能把握良机,最终远离成功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不自信的人缺乏对时机、机遇的把握,缺少更为理性的判断,他们更容易被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一些不相干的情绪、琐事所影响,从而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开始优柔寡断起来,从而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三国时代的袁绍可以说是优柔寡断导致失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记载了这一缺点。袁绍在东汉末年,是实力雄厚的一方霸主。袁绍四世三公,门人如云,武将无数,地盘最大,军队最强,雄踞河北,傲视群雄。在袁绍担任诸侯盟主这个职位的时候,曹操不过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小的人。但是,袁绍外强中干,优柔寡断、心胸狭窄,这些心理特质导致了他的失败。在董卓大败之时,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他本应一鼓作气,成就自己的事业,但他却鸣金收兵。后来,袁绍因不能审时度势,举全部兵力与曹操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官渡之战。

袁绍在官渡中,错失了一次次大好战机。例如田丰建议袁绍袭击曹操,而袁绍居然说:“你看我这个小儿子正生着病呢,发高烧,打什么仗啊!”气得田丰拿着手杖在地上拄着说:哎呀,有你这样当主帅的吗?大好战机不赶紧抓住,竟然管起了你小儿子发什么高烧!《品三国》的作者易中天先生给袁绍一个评价——见事迟。就是不能当机立断,优柔寡断,致使错失良机。如此评价可谓恰到好处。

说完了古代,再谈谈现代人物。恐怕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知道李嘉诚先生。李嘉诚曾对自己的成功进行过总结,他认为:反应敏锐,果断处事,能进能退,不进则退是他成功的关键。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魄力和能力。人们在生活中,虽然要有计划,以便有条不紊地做想做的事情,可是很多事情和情况是不可预测的。这个时候,智商和经验并不能让你在“是”与“不是”“做”与“不做”中做出准确的选择。与其踌躇不前,瞻前顾后,不如勇敢地站起来,从眼前开始行动,当机立断,做出抉择,做了不悔。

机遇从来不等人,没有人能把一切都考虑清楚了再开始行动,等你想好了,机遇早已离开了,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语就是,等你把事情考虑透了,黄花菜都凉了。黄花菜本来就是凉菜,说它冰凉就是为了强调:当你准备得全面的时候,机会已经开始讨厌你了。

“坏学生”做起事来往往看似不假考虑,说得好听点就是“生龙活虎”“风风火火”,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做事不过大脑”。其实,这些都是不准确的。当遇到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时,他们与好学生一样,一时间也不会有更加明确的判断,但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决定“做”或“不做”。经过考虑后,义无反顾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