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广舆(方杞)(1 / 1)

走笔至此,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因为《普门》杂志与我结缘的吉广舆居士。

说到吉广舆,笔名方杞的他,是高雄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一九五三年出生,河南温县人。一九八三年,当我出版的《普门》想要进行改革,正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时,任教于左营高中、曾是中兴大学校刊主编的吉广舆,由于对编辑有相当的专业,弟子依空便推荐他上山来。

挚爱文学创作的吉广舆,在就读中兴大学时,便经常看到他的作品在各种刊物中出现,先后也曾担任《中兴文苑》、《兴大青年》、《中兴风》的社长兼主编。在高中任教后,各类文学创作源源不绝,后来结集出版《觑红尘》、《人生禅》、《生活的清凉》、《禅心人》等书,并多次获得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他对文学的热忱,少有人能比。接任《普门》编辑后,除了到学校教课,每周有数天从楠梓家中上山,必须转乘六班车,单程时间就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多年来,风雨无阻,我不曾听过他有半句怨言,我想,若不是对这份工作有相当的热爱,早就逃之夭夭了。后来,我看他每次这样来回很辛苦,实在不忍心,便想买一部车给他代步,他却以《普门》杂志还没有做出成绩而谢绝。

他接任杂志主编后,不但对内容要求严谨,为了增加报道的广度、深度,他提高稿费征稿;接着又增加杂志的页数,甚至突破窠臼,从黑白印刷改以全彩出刊,我都给予全力地支持。改版后,确实也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和阅读。

于“信徒香会”上,颁发“佛光法水”奖给劳苦功高者。右起:萧顶顺先生、吉广舆先生(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六日)

一九八五年,我创办第一届“佛光文学奖”,吉广舆推荐了痖弦、余光中二位来担任评审。后来,我邀请余光中先生到“扬州讲坛”讲演,他也欢喜应允,可以说许多文友都与佛教结下了好因好缘。

一九八七年,我有意加强佛光出版社的功能,便邀他接任社长,他直下承担。一九九五年,为了拓展文化教育事业,我将佛光山文教处改为文化院和教育院,并且请他接任文化院执行长,他也勇往直前。八年之间,依照我的嘱咐,坚守“非佛不做”的原则,带领同仁出版各类丛书。甚至为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中国佛教百科丛书》等,也多次奔走于两岸与学者们协商。

另外,我借重他的教学专长及佛学知识,邀请他到佛学院授课,至今二十五年,未曾间断,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他在佛光山也拥有了不少的子弟兵,他的人生,其实与佛教,与佛光山已经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