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凡夫的心不定,容易受外境的影响,被外在事物所系缚,于是得意时欢喜,失意时生气,伤心时悲哀,欢心时快乐。甚至一天当中,情绪就在喜怒哀乐中来回几次。喜怒哀乐既然是生活中免不了的反应,要如何对应这些情绪?在此提出四个看法:
第一,喜不大笑
有些人一遇到得意事,眉开眼笑,喜形于色。心中欢喜固然很好,但切忌得意忘形。佛教有“笑不露齿”的规矩,这不是限制我们表露心中的欢喜,而是有威仪的人,会以微笑表达,不是露齿大笑。所谓“对失意人不谈得意事,处得意时莫忘失意时”,当你正得意时,岂知身旁没有失意人?因此,要收敛自己的欢愉,不要让自己的欢喜成为他人的刺激。
第二,怒不暴跳
有的人遇到忤逆事,立即面红耳赤,暴跳如雷,拍桌子、摔东西、抡拳头、破口骂人,其实这些都是不明智的举动。暴跳如雷不仅会损伤身体,且会使事情复杂化。有的人在盛怒时,血脉偾张引起内耳供血障碍,因而得了突发性耳聋。有的人一气之下,一命呜呼哀哉,损失更惨重。盛怒暴跳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因为失去理智,而得罪更多人,使事情复杂化,增加处理的麻烦。因此,要心平气和地处理心中的怒气。
第三,哀不嚎哭
遇到哀伤的事,有些人以“哭”来面对,大哭、痛哭、嚎哭,哭得六神无主,哭得浑身无力。但是,哭只有伤身,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且消耗了自己的能量。遇到悲哀的事情,要沉得住气,甚至眼泪不轻流,才能化悲愤为力量,才有精神作最好的应变。
第四,乐不轻佻
有人习惯以手舞足蹈、高歌狂欢,来表达自己的快乐,这种动作太过轻佻。佛经说:“若谓乐着色,放逸之所使。”就是指那些恣意宣泄快乐情绪的人;又说“乐极而害至”,就是劝人要谨防“乐极生悲”。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保有欢愉快乐的心情,但是,动作举止仍要中规中矩。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生活中面对喜、怒、哀、乐的情绪,若能记取这四个要点,也可以算是达到“中节”的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