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和信徒谈话时,偶尔都会提到,他们到“政府机关”办事、填表格……种种手续的甘苦谈。我也记起,佛光山编藏处正在筹编《佛光大辞典》时,曾向相关部门申请登记版权,相关部门回说,书都还没有出版,如何登记?等《佛光大辞典》出版了,再去向相关部门申请,他们又回说:“书都已经出版了,干嘛还要登记?”
福山寺在创建时,曾向县政府民政局申请办理寺庙登记,民政局的人回说:“寺庙都没有建,怎么办登记?先登记民房,以后再改好了。”
福山寺要落成时,到民政局要求将民房改变为寺庙。服务的人又说:“民房就是民房,怎能变更为寺庙?”
由于民政局未准,福山寺就在民房与寺庙间,来来去去共跑了八年,才拿到寺庙登记。
想想还好是寺庙,如果是一般公司行号或企业公司,登记要那么长的时间,早就倒闭了!佛法还是不可思议。
“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实在是身为公仆者的服务态度。我训勉弟子的信条之一便是“给人方便”,实是有感而发。
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处薄德,是厚德。
潘孝锐先生云,他在中山北路的房子愿提供给佛光协会使用,嘱慈容前去了解。
洪居士与《青年日报》之间的事,今已助其解决,非常欣慰。
在加州服务的律师陈淑卿女士,趁回台之便来访,西来寺早期住众有关签证问题,都是麻烦陈律师跑腿,是女强人型的职业妇女。对“佛光协会”的成立,她表示不仅要参与也会服务,实一有心人也。
陈履安夫妇傍晚来访。陈先生本身对佛法非常深究,除在解上的探讨外,在行门上也常参加禅七的修持活动,是非常标准“行解并重”的佛教徒。
每次跟陈先生见面,都很有参禅论道的意味。陈先生说,佛门讲的“业”,这个字实在取得太好了,如:
学有“学业”,事有“事业”,口有“口业”,工有“工业”,商有“商业”,课有“课业”,心有“心业”……实在是至理名言。
又“道”这个字,我们每天都要修道——走路,故不能走到邪道上去。
而人们天天都要“走道”,应该好好用心,何不“修道”?我们骑脚踏车,如果双手抓得太紧或太松,难免都会去撞到人,所以双手要时常调整,就如学佛要时常调心,才不易被境界所转……
陈先生不愧对佛法非常有见解。
承陈先生允诺,将到普门寺讲演。诸供养中法供养为第一。《佛说贤者五福经》载:“布施经典和讲经说法者可得五种福报:长寿、大富、端正、尊贵、聪明。”
普门寺信众期待陈先生再度光临。
佛弟子,应常自勉——
一、从佛相僧容里,见到自己本来面目。
二、从花草砂石内,认识三千大千宇宙。
三、从椅子拜垫上,体认自己无限生命。
四、从静夜明月中,紧紧握着永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