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的人生态度是:
一、我要学习别人的哪些行为?
二、我有什么行为可以做别人的榜样?
相传孔子很欣赏名叫颜琛的学生,有一次颜琛要去向孔子请安,听到屋内一段对话——
东门长老:“您不是说颜琛很聪明吗?”
孔子:“可惜他没有苦学精神。”
东门长老:“那他将来有何造就?”
孔子:“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成大材。”
在门外的颜琛听后惭愧交加,回房收拾包袱便回家了,只留下“三年后再会”几个字。
回到家,颜琛就把自己关进书房,并闭门谢客,发心苦读,期间孔子先后来探望他两次,都被颜琛以不在家或生病的理由回绝了。三年后,颜琛正准备出门,却见孔子和东门长老往他家的方向走来,颜琛亲自迎上前请孔子进屋,孔子递了一块上书“三年后再会”的竹简给颜琛并说道:“我按时来了。”
颜琛:“我正要出门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先到了。”说着,并抱出一大堆书简:“恩师!您考吧。”
经过一番试验,孔子欣喜地赞叹道:“在我三千弟子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唐时,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赴考,在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选官不如选佛。”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而成为一代祖师。
有的人为“一句话”积极向上,努力以赴;有的人则颓废消沉,自暴自弃。在人生道上如何转一切音声为陀罗尼,不仅是一种修持法门,也是改变我们一生的转捩点。
佛门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以观世人苦难的“音声”而寻声救度,其在自利利人方面也都能得到大自在,故又名观自在。如何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自在”?依经典记载,有十种自在:
一、时自在——命自在。
二、处自在——心自在。
三、物自在——舍自在。
四、周遍自在——业自在。
五、大小自在——生自在。
六、有无自在——心自在。
七、动静自在——信自在。
八、深浅自在——愿自在。
九、无碍自在——法自在。
十、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今日会见多位信徒,有一位信众问我说:“佛光山在国外纷设道场,把钱拿到国外去,是否适宜?”
佛光山一向就本着“非佛不做”的原则,发展佛化事业,佛光山从开山以来二十多年,如果光靠台湾信众的发心来建寺,那是不够的,其中仍有不少国外信徒所成就的,现在佛光山有能力了,当然可以在国外设立道场给海外的信众礼佛,不仅适宜,而且发挥了佛光普照的大愿力。几百年来,眼看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在中国的市区街坊林立,我们这一代青年,在条件因缘具足下,在国外建寺庙,对文化的交流,促进国民外交,都有助益。接受的人生虽知感恩,但懂得布施则更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