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
佛光山开山奠基典礼,
信徒说:“师父,
怎么选这个地方建道场?
这是个连鬼都不到的地方!”
我说:“鬼不来不要紧,
只要佛来就好了!”
有人说:“这是鸟雀都不来的地方,
人怎么可以居住呢?”
我说:“西方极乐世界,
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出和雅音,
不是有诸上善人吗?”
又有人说:“贫瘠的山沟,
没有水,如何生活?”
我说:“西来泉涓涓,
我们来了,法水更加流长。”
他说:“交通这么不便,
这种荒山野外,就是建寺,
哪有什么信徒朝拜?”
我说:
“以后,
说不定这就是大高雄的中心。”
大家问:
“今后,要叫它什么山呢?”
我回答:
“在台湾,就叫它‘佛光山’吧!”
就这样,
佛光山开山了。
从此,
推土机,
穿梭不停地为山沟填土;
开山机,
来去不断地挖土平地;
铁牛车运砖运瓦,
混凝土的水泥车,
不停地从东山到西山,
不断地从山下到山上;
东方佛教学院(一九六八)
完成了,
西方的佛光精舍(一九七六)
也建成了。
大悲殿(一九七一)、
大智殿(一九七五),
遥遥相对,
散发着智慧和慈悲;
地藏殿(一九八三)在山下,
普贤殿(一九八五)在山上,
一个在山下,
一个在山上,
四大菩萨的殿堂,
就像四大名山一样。
山门口的弥勒佛(一九七一),
好多部的吊车吊不动;
别寺的地藏王,
经过山前就不肯走,
只得请他留下来,
万千的信徒,
因此增加了信仰的力量。
放生池(一九七一)的堤坝
给洪水冲走,
一次、二次、三次……
丛林学院的学子,
不管它多少次,
倒塌了,再重建,
最后终于完成了。
东山坍方了,
西山的泥土流失了,
第八军团的军工,
一天、一天、又一天,
参加了复原的工程!
为了表现丛林十方,
不二门(一九七一)
雄踞在五山的中央,
东山的旭日升起,
西山的夕阳西下,
升起的,未曾升,
西下的,也未曾下;
这是生死不二,
这是东西不二,
这是理事不二,
这是行解不二啊!
东边有深沟,
西面有洼地,
两边沟渠怎么办?
那不是地狱,
那不是阎王,
那是法界,
那是《阿弥陀经》
的净土洞窟(一九八一)啊!
灵山胜境(一九七一),
朝山者如鲫;
头山门(一九七一)前,
提醒着:
“问一声汝今哪里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我们希望大家“回头是岸”。
佛教学院院舍落成了,
山顶上的“大海之水”
(一九六八),
可以灌溉了;
连周遭的果农都说,
雨水,落在我们的地上,
道路,开在我们的路旁;
苦了我们,
从此买地,
必须费上很多的净财资粮。
感谢《玉琳国师》的出版,
购买佛光山的土地;
感谢观世音菩萨,
自己化身千百亿,
建设了大悲殿堂。
东山的龙头上,
接引大佛(一九七五)巍峨高耸,
开光时,我曾说:
“采高屏之沙石,
取西来之泉水,
集全台之人力,
建最高之大佛。”
可敬的大佛,
经常自己出外化缘,
修建自己的真身。
感谢佛陀,
还有东方的药师如来,
西方的阿弥陀佛,
成就了
“兜率娑婆,去来不动金刚座,
琉璃安养,左右同尊大法王;”
一九八二年,
大雄宝殿完成了。
自此,佛光山上,
早晨,一百零八声钟响,
晚间,风调雨顺的鼓声咚咚。
后山的凤梨园、
四周的荔枝树,
经年累月,花果飘香。
到这个时候,
佛光山的第二期工程完成了。
有人说,
佛光山像一朵兰花瓣的山;
也有人说,
佛光山是如来佛的五指山;
更有人说,
佛光山像五台山;
不二门前不是一台吗?
灵山胜境不是二台吗?
朝山会馆(一九七三)
广场是三台,
大雄宝殿成佛大道是四台,
如来殿(一九九四)
的丹墀不就是五台吗?
是五指山,
也是五台山,
更像兰花瓣的佛光山。
你看,
东山第一兰花瓣,
比丘书声朗朗;
中间这一瓣,
善男信女朝山集合的地方;
过了宝桥(一九七一),
就是今日的丛林书坊,
万千佛子,
都从这里走向世界各方。
夹在第五、第四瓣的丘陵,
躲藏在高大树林间,
有普门中学(一九七七)的
青少年,
育幼院(一九七五)的儿童在
那里成长;
还有老人居住的精舍
(一九七六)
高高地建在峨嵋金顶上,
那就是清净的第五兰花瓣。
五指山?五台山?兰花山?
其实通通都是佛光山。
《弥陀经》的极乐净土,
不是在纸上,
就在佛光山的中央。
山门前,高屏溪,
流水奔向了大海,
有人说,
钱财都往外流,
我说,
法财之水,
本来就应该奔流四方,
让佛法走向世界五大洲放光!
钟楼、鼓楼,
雄峙在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
高耸的云居楼,
是居士听经闻法的地方,
也是用餐滋养色身的斋堂。
有人问:
佛光山的建设经费从哪里来?
其实,佛光山的账簿和因果,
都挂在云居楼(一九九八)、如
来殿的墙壁上。
在菩提路中央,
不是看到“选佛场”
(一九九六)?
东边有七重栏楯、七重行树,
右边隔了美术馆(一九八八),
就是四众弟子修持的禅净法堂
(一九九一)。
如来殿的后方,
原来藏着花园广场,
再往前走,
八十米宽的佛光大道,
把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
(二〇一一)
连成一座道场;
中间的圣贤纪念堂,
可以领导左右两方;
那台湾栾木,
已高入云彩之上,
只要向前走几步,
就可以看见
一百零八米的金铜佛光大佛
在虚空中放光。
佛陀纪念馆与佛光山两相遥望,
任你走访哪一端,
都能示教利喜,
都能法喜充满。
听经闻法,禅房安单,
酥酡妙味,千奇百样,
在每个佛光人的心上,
这里是大众安顿身心的地方。
从购地开山以来,
南北信徒、海内外七众弟子,
不但人来人往、云集朝山;
还有妈祖、王爷许多神明,
都是他们聚会的地方;
人能拜佛,
神明为什么不能拜佛呢?
这是大家共同认知的思想。
佛光山,
你不要看硬件的建筑,
要看内在的文化发光;
你不但要看殿堂辉煌,
更要知道他们的教育书香。
大家要知道,
这里是人间佛教选佛场,
僧伽千二百五十人聚,
博硕士应化在四方,
百千万的僧信二众,
以文化弘扬佛法,
以教育培养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会,
以共修净化人心,
三好、四给、五和等,
都是佛光山的宗旨和榜样。
你听:“佛光山上,殿宇辉煌,”
你听:“佛光山上,圣贤流芳……”
要让佛法
从此在人间宣扬。
这就是
佛光山开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