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贫僧这一生的疾病,可以说也是经常有之,但因为不介意,“与病为友”这个想法,让自己面对病痛,还不至于像如临大敌,倒也相安无事,过得很顺利。如今年近九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这大概与贫僧从青少年起,就在苦难岁月里成长,觉得世间也不是怎样美好、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有关吧!
而在佛教里,死亡也不是没有去处,在我们的看法,死亡不是消灭,而是像移民一样,所谓“往生”,就是从此处移民到彼处;又好像汽车零件,这个零件坏了,换另外一个零件;这个身体坏了,换另外一个身体。这应该都是好事,不必那么悲伤。
大师与换肝之父高雄长庚医院院长陈肇隆
大师与高雄长庚医疗团队合影
但大部分的人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事实上,在生命过程中,人之生也,何必欢喜?生了不久不是要死吗?人之死也,何必悲哀?死了不是会再生吗?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命是不死的,是一种轮回,是无穷无尽。看得淡泊,像春天播种,如夏秋生长,似冬天枯亡,这些转换改变,也是一桩平常的事情而已。好比气候有春夏秋冬,物质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又何必分别计较,那样看不破呢?
因此,佛教讲“生老病死”,在我的体会,应该把它改做“老病死生”。因为讲“生老病死”,死了好像就没有了;假如改成“老病死生”,生了以后会死,死了之后还会再生,生了就有希望,就有未来。
我非常欣赏一位老太太要过世的情形:国外的儿女子孙都回来围绕在她的病榻前面,她望望子女说:“我想喝杯酒。”儿孙们为了满足老人家最后的愿望,就倒了一杯酒给她喝。
喝过酒后,她又说:“我想抽根烟。”一位信仰西方宗教的儿子就说:“妈妈,你患了重病,不宜抽烟。”旁边的儿女就说:“你不可以这样讲,妈妈喜欢要抽烟就让她抽吧!”于是拿支烟给妈妈。
这位老妈妈在喝了酒、抽过烟之后,说了一句“人生真美”,就含笑而去了。到底她是带着病友而去呢?还是病友陪她同去呢?这就不必深究了。
想到贫僧一生虽与病为友,但没有罣碍,生病时,也不觉得自己生病,所谓“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般若心经》实在是最好的人生观。所以,贫僧常说的四句话:“冷不怕,怕风”,这是在大陆过冬的感受;“穷不怕,怕债”,这是贫僧童年的回忆;“鬼不怕,怕人”,这是社会历练的教训;“死不怕,怕痛”,应该就是贫僧现在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至于也有人问贫僧,既是修行人,又号称“大师”,怎么也会有这么多疾病呢?其实,佛陀早就说过,修道人要带三分病痛,才知道发道心。所以,疾病也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不要排除它,与病为友,才是最好。用《金刚经》的话来讲:佛说有病,即非有病,是名有病。而这《金刚经》的妙义,就需要参详,才能断疑生信了。
国际急诊管理学会高峰论坛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行。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