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 因青年而广大(1 / 1)

那时,我也曾经思考过中国佛教的现状,觉得它封闭保守,日后一定走下坡;南传佛教,虽信心具足,但毅力不足;日本佛教,虽有佛学议论,但戒律不严。所以佛教究竟往哪里走?我决定往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走,所以“人间佛教”始终是我走的道路。

然而,太虚大师在哪里呢?法舫大师在哪里呢?我所寻找的这许多长老:甲,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乙,怪你怪他、天天骂人;丙,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丁,胆小如鼠、不够担当。当时我非常苦闷,因为我找不到领袖。

大师带领宜兰青年歌咏队到广播电台录音,借法音宣流传递佛法。1954.10.17

所幸,之后在宜兰,遇到一些有为的青年。我们组织歌咏队、弘法队,成立青年团、设立文艺班,其中裘德鉴、杨锡铭、周广猷、朱桥、林清志、吴天赐、李新桃、张优理、吴素真、张慈莲等青年;以及后来一群县政府的员工、电信局的小姐,如:萧慧华、李素云、黄惠加、曾素月、曾韵卿、朱静花、林美森等二十余人,都成了我弘法布教的生力军。他们本来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职业,由于信仰了佛教,一心想为佛教奉献。

尤其“中华印刷厂”的吴天赐居士、兰阳女中的李新桃小姐、宜兰税捐处的张优理小姐、药厂里面的吴素真小姐,这些青年都愿意辞去职务,来为佛教服务。我觉得我们有了团队,于是,就叫吴天赐、李新桃去办佛教文化服务处;请张优理在宜兰创办佛教幼稚园;让吴素真到高雄兴办幼教事业,协助高雄佛教堂的发展。就这样,我的“写作”因他们而扩大了。

为了新佛教的弘传,我们朝向一致的目标,奋力推动。于是,我们编写了《佛教童话集》、《佛教故事大全》、《佛教小说集》、《佛教文集》等,甚至编印了《中英对照佛学丛书·经典之部》、《中英对照佛学丛书·教理之部》、《中英佛学辞典》,以及新式标点的“每月一经”、佛教美术的图集等等,这一切无非是希望能把佛教的文化,普及于社会大众。可以说,每个人都倾己所能,如火如荼想为佛教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