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佛光山开山以后,又发现到,所谓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觉人家比我好,我应该很谦卑;要发觉人家比我有为,我应该恭敬服务。感觉到别人有所需要,我只是为他做一块垫脚石;如果别人像是一棵大树,我只是给一点水土的供养。这时候发现,别人都比我更高、比我更大,我自己做事应该抱持“愈苦愈乐、愈难愈好”的心态。
从此,每见到一个信徒,我就先想到他的需要:他会饥渴吗?我怎样给他喝茶、吃饭?他想休息吗?我如何为他找寻一片树荫、一张椅凳,给他乘凉小坐?他要在这里住宿吗?我怎么样为他建筑房舍寝室?他要阅读佛书吗?我要怎样赠送给他,让他获得受益的佛经书籍,让他增长般若智慧呢?
四给(星云大师 书)
我也慢慢发现,要实践真正的“给他”,不可以贪求要他给我,所以我就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同时,我自己也感受到,自己待人的诚心仍然不够,真心仍然还有不足。所以,我栽花种树,让他欣赏获得荫凉;我建筑会馆客堂,让他喝茶安住;我供奉诸佛菩萨圣像,让他恭敬礼拜。我不觉得他受我多少的方便接待,只觉得自己还有诸多不周、不到,没有如其所愿。
我恐怕雨天让人行路不便,就在山门口放置雨伞;我想到人进入殿堂,诸佛菩萨也没有跟他讲话,必须要有殿主、香灯师父,给他欢迎、释疑;看到道路狭窄,行走不便,我想到应该给予拓宽;看到父母带着婴幼童前来,我设立哺乳室、提供婴儿车给予他们方便;我也想到老人行动不便,我为他们准备轮椅代步,乃至身障人士行动不便,我设想如何让他们拥有无障碍空间的便利。
甚至,想到佛光山的弟子,身体上总有一些大小毛病,于是我设立医务室;想到眼睛看书的重要,我在教室里,增加电灯的亮度;虽然我个人提倡简食,总想他们过堂吃饭时,能饱餐一顿,获得禅悦法喜。
我不认为一个信徒前来礼拜,他就是我的弟子、我的徒众,我都把他们当成诸佛菩萨迎接。一直到现在,我虽然二次中风、手脚不便,但是有人高兴与我照相,我总是尽量站起来,让他知道我对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