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五十年前,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的经验:为了报户口,没有到户政机关跑个四五次,户口都报不成。经验中往往是这样:第一次来报户口,办事的人说:“你有身份证吗?”我就拿出身份证,“户口本呢?”我说:“我不知道要户口本啊!”他说:“没有户口本,报什么户口?”我只有说:“对不起,我明天再来。”
第二天,我拿了户口本再来找他:“我要报户口。”他说:“你带印章了吗?”我说:“哎哟,报户口还要带印章啊?”他就说:“你不盖印怎么能有信用呢?”想想他说得也是有理,我就说:“抱歉,对不起,我明天再带印章来。”
到了第三天,我又去报户口,“你的户主有证明吗?承认给你报户口了吗?”我想:“啊?这个户口本不就是户主给我的吗?”他说:“不行,要户主提供证明才可以。”为了报一个户口,没有花一个星期来去,手续都不能完成。你为什么不一次告诉我要带什么证件、什么资料才完整齐全呢?其实,那个时候,是一个讲究红包来往的时代,有红包,一次就“可”;没有红包,多次也“不可”。一个公务人员这种态度,这么刁难人,你想,我们的行政效率还能高吗?
吴修齐先生是台湾最早期的企业界大佬、统一企业的创办人,有一次他跟我谈到,他在二十多岁才开始做小服务员的时候,乡村的人士要是在乡公所里领个什么表格、填个什么文件时,因为大多知识不够,不会填写,他说:“别人拒绝的,我都上前说,‘我帮你’,我就是这样喜欢帮忙,解决别人的困难。这只是小事,举手之劳啊!所以,我后来事业顺利,大概与我乐于服务的性格也有关系吧。”
很可惜,过去我们政府基层的服务人员,都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就取决于“可”或“不可”。如果常常说“可”,前途必定上升;如果处处说“不可”,只有越做越没有人缘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们的事业顺利,并不是单凭学历,也不是只靠能力,就是凭着肯为人服务,肯主动帮别人的忙;反之,到处碰壁,到处没有人缘。
贫僧自喻是“破船多揽载”的人,凡是人家和我商量,或者求助于我,只要能力所及,我都不便于推辞。
例如:有人跟我说,现在的孤儿很多,要办孤儿院,那么我就办孤儿院;有人跟我讲,现在的老人跟年轻的儿女有代沟,应该要有个老人安养的地方。我想这是好事,可以,那么我就办老人院;有人说,现在的青年学子,因为缴学费困难,读不起学校。由于过去我也是这样,那么现在我有能力,可以办小学,办中学,甚至办大学。办一所不够,可以再办一所,从这个国家,再办到那个国家。我自己虽然条件不够,但我可以借助别人的因缘,没有什么不可啊!
大师将名画家李自健所绘功德主统一公司董事长吴修齐先生油画,赠予本人。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