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说 我被称为“大师”的缘由(1 / 1)

“大师”一词,也有“菩萨”的意思。

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之后,到等觉、妙觉以上,才能称“佛”。

三十年前,大概贫僧六十岁左右,还在佛学院里担任院长。当时,许多跟我出家的徒众,慢慢地因为读到硕士、博士,回到学院里教书,因此也被称为老师、法师。有时候,我人在东山,忽然接到传话,说西山的学院有找院长的电话。我就必须花四五分钟,从东山走到西山,赶忙去接听。因为那个时候,全山只有一部电话。

有好几次,当我气喘吁吁抵达,拿起话筒说:“您好,我是院长星云。”对方说:“咦?院长不是女众吗?”我跟对方说:“这里是丛林学院,我是星云。”对方就回:“哦,我不是找丛林学院的院长,我是找育幼院的院长。”我只有告诉他:“育幼院的院长姓萧,请您过五分钟后重打一次,我们从育幼院把她叫来。”

因为这样的问题多次发生,加上经常要找和“星云”发音相近的某某法师,我听了电话也不是找我,也不关我的事。“星云法师”这个称呼,就在团体里增加了很多不便。

后来,徒众们就研究,我们现在都称“法师”,师父也称“法师”,究竟谁大谁小?如何分辨呢?再者,师父就要退位,难道我们跟即将退位的师父平等,都叫“法师”吗?如果称“院长”,我们的养老院、育幼院、都监院、慈善院、文化院等等,有很多的院长,必然又会混淆,怎么办呢?这时候,慈容法师就提议:“我们称师父为‘大师’好了。”大家就一致鼓掌通过了。

在佛教里,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出家六十年与出家一日的,都称作“法师”。为了真正的平等,我们后来在佛光山为出家入道者,订定了序级制度,让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层次。

这序级分别是:清净士六级(每年升一级),学士六级(每二年升一级),修士三级(每四年升一级),开士五级(每五年升一级),再往上就是“大师”。升级不一定依年资为唯一的标准,主要的考核在学业、事业、道业,有一定的水准才可以升级,大概也要四五十年左右的经历,要能对常住、对佛教有所贡献,才能升为“大师”。而当时徒众给我的所谓“大师”,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佛光山内部与徒众有个职称分别。他们的职务是“法师”,我的序级就是“大师”。

我的序级既是称为“大师”,所以后来佛光山的徒众在我各处弘法的地方,就称“星云大师佛学讲座”或“星云大师佛经讲座”或“星云大师接心开示”等等,就这样,“大师”成了我的称呼。

其实,“大师”这个名称,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是专家者,也有人尊他们为“大师”。如:艺术界有张大千大师、齐白石大师;教育界有蔡元培大师、傅斯年大师;在科学界的丁肇中大师、杨振宁大师;国学界的钱穆大师、唐君毅大师、饶宗颐大师、季羡林大师等。

在大陆,称“大师”一词,也很普遍,没有大小,人人都可以称为“大师”,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例如,我们见到一位小沙弥,可以问他:“你这位沙弥大师叫什么名字?”或者见到一位比丘尼,不知如何称呼,你也可以问:“请问你这位大师上下法名?”这都只是一种尊重。

太虚大师

弘一大师

圆瑛大师

虚云大师

印光大师

法尊大师

法舫大师

杨仁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