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抑郁之中辞世(1 / 1)

曾国藩经过了“天津教案”之后,心里一直很抑郁,窝了一肚子火,之后又被清政府命令去查刺马疑案,查来查去,此案关系朝中大臣、湘军,他便不敢再查下去,于是便草草结案。这一结案,一些马新贻的朋友便又把矛头指向了曾国藩,说他办案无能,愧为清官。这致使曾国藩极为生气,但又无可奈何。而气大伤身,曾国藩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便写信给他最得意的门生李鸿章。信中说“此次与吾面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李鸿章读到此处,备感不妙,此时不见上一面恐怕将成为终生一憾事,于是不远千里来看望曾国藩。

曾国藩见到李鸿章便同他谈起了关于幼童出国留洋之事。他说这是事关中华前途之举,一定让朝廷对此事重视。李鸿章根据曾国藩的指点,动手执笔,写了奏稿,曾国藩看后十分满意,让李鸿章亲自呈给清廷。

之后曾国藩便同李鸿章谈起了往事,他让李鸿章记住两点:其一,不要像他那样,在攻克天京之后为了避嫌马上裁撤湘军,自毁长城,寒了将帅们的心,这无异于自杀。裁撤湘军之后,自己成了被剪翼的鸟,而湘军众将成了秋后落叶。最后自己因剿捻无功,遭受了一生最大的羞辱。因而,他告诉李鸿章,千万不可像他那样,迫于压力削弱淮军,即手里的军队不能放松。

其二,就是让李鸿章多多培植种子。像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沈葆桢等,这些都是优秀的人才。

最后曾国藩和李鸿章谈论了关于办洋务的事情。曾国藩只强调了一点“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送走李鸿章之后,曾国藩不禁感叹起来,他想起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道光帝,想起了自己的背后靠山穆彰阿,想起了自己为大清国付出的一切……道光帝对他厚爱有加,而后来上任的咸丰帝却对他处处提防,没有信任可言。没有人为他说话,办起事来处处碰壁,尤其当他身赴战场时,咸丰和慈禧对他不停地打击和提防,让他更加想念道光帝和穆彰阿。

二十三载一晃便过去了,自己也在战场上历经无数次的血雨腥风,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虽然他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极品,名望极高,可是他从未取得过咸丰帝的信赖,特别当他功成名就之后,更是引起朝廷一系列的猜疑,一些大臣也是趁势攻击。剿捻失败之后,清政府对他更是一日不如一日,他本想辞官归乡,只是苦于“无善退之法”。“天津教案”之后,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成了众矢之的。身受重气,心便生疾,让他原本就有病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是他难忘的日子,因为在十五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离他而去,以后每一年的这一天,他都会祭拜父亲。这一天,他像以往那样祭拜过父亲,痛哭了好长时间之后他回到了书房。这时儿子曾纪泽来为父亲敬茶,曾国藩喝完茶之后便和儿子一起到后花园走走。走了一会儿,曾国藩便感觉脚有些麻,然后倒在了儿子身上。曾纪泽连忙背起曾国藩来到屋里,这时的曾国藩已不能说话,但头脑仍清醒,于是他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拿起遗嘱并打开,然后用颤抖的声音读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纪泽念完之后,已是泪如滂沱,簌簌不停。曾国藩尽力地把手伸起,指向自己的胸口。纪泽和纪鸿忙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听完,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便与世长辞了,时年六十二岁。

曾国藩一生虽封侯拜相,满族荣华,但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下的却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纸著名的遗嘱,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曾家才会盛行数百年而不衰,代代都有才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