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京大火——熊熊烈火,焚我残躯 1.接旨再度出山,继续带兵作战(1 / 1)

曾国藩在得到皇帝同意之后,便在家过起了乡居生活。他要求请假三年,其实也就一年半的时间,自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二十九日回家奔丧,到八年六月初七,他再度出山赶往浙江。这期间实际上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的转折点——曾国藩一番居家之后,大彻大悟了许多,前后判若两人。

曾国藩在家期间,不断地想起自己从办团练、建立湘军到奔赴战场的点点滴滴,想起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想起他所遭受的一切。一想起这些,他的心就异常痛苦。痛苦过后他就慢慢为自己疗伤,一边回忆,一边总结,他终于发现了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错误。于是他苦读《左传》、《史记》、《汉书》、《道德经》、《南华经》等,希望从中能得到启发。终于他得到了答案:“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他一下子从黑夜里看到了光明,心里的乌云也一下子散去,他知道以后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了。

曾国藩居家一年多的时间里,战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太平军的内讧,石达开于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率太平军的精锐部队撤出湖北战场,从而为湘军提供了有利战机。湘军趁机攻下了九江、瑞州、抚州等地,控制了两湖、江西等大部分地区。而下一步他们打算进攻安徽。

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咸丰帝格外高兴,于是他对湘军的将士们封官加赏。胡林翼加太子少保,杨载福为提督,李续宾升至巡抚,湘军的其他将领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这一切让曾国藩感觉很是不平,想想他辛苦创立的湘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将领们人人封官,而他却失去了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想到这些,他心里是什么滋味都有。

此时他虽然很想返回战场,可是碍于面子,他迟迟提不起笔。

咸丰八年(1858年),石达开率大队人马进入浙江,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了常山、江山等地,准备对衢州发起进攻。此时胡林翼向咸丰上书,让曾国藩出山,带兵赴援浙江。胡林翼此次上书原因有二,一是让曾国藩助他一臂之力,二是报答曾国藩对他的推荐之恩,让曾国藩谋得一点实权。而皇帝也考虑到只有曾国藩才能统领湘军,他的地位无人取代,要想早日铲除太平军,只有让曾国藩出山。鉴于此种形势,皇帝便命令曾国藩出山统兵。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三日,曾国藩接到谕旨再也没提任何条件就迫不及待地整装待发了。因为再次出山是曾国藩盼望了许久的事情了。这一次他满怀希望——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赢得更加精彩。

曾国藩首先来到长沙,会见了骆秉章和左宗棠,和他们一起共商大计。虽然在曾国藩刚居家时,左宗棠曾经骂他不该负气离湘军而去,不该向皇帝要官位。想到这些,曾国藩突然感觉左宗棠骂得对,如果自己当时不离开湘军,此时的他早已功名远扬了。这一次他要以老子的“大柔大非”以屈求伸的态度处理好与所有文武官员的关系。

当曾国藩见到左宗棠时,他以无比真诚的态度面对左宗棠,这令左宗棠很是感动,致使两人的距离近了许多,又像当初那样和睦了。在两人交谈间,左宗棠发现曾国藩已和以前大不相同。

之后,曾国藩又接连拜访了各衙门,他要为湘军和他自己搭桥铺路。作为一湘军大帅,亲自屈身小府小庙,且毕恭毕敬,这让长沙各级官府深受感动,因而他们表示一定全力支持湘军,为湘军提供兵马,提供粮饷。

经曾国藩和骆秉章、左宗棠商议,先由湘军张运兰、萧启江各带四千人,吴国佐带千余人,在曾国藩的率领下进入浙江,做好备饷备械的工作。

曾国藩在长沙待了十几天之后,赶到武昌。在武昌,曾国藩也像在长沙那样,亲自去各衙门拜访,且毕恭毕敬,而武昌城里的官员们也都表示全力支持,为湘军提供一切物资需要。胡林翼更是举双手赞同。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曾国藩坐船赶到了黄州府下游五十里处的巴河,与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鲍超等人会合。

见到了他们,曾国藩像见到亲人一样,免不了泪眼模糊。这一别就是一年多,这一年多里他时刻想念着这些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但此时不是抒发感情的时候,几番问候之后,大家共商军机要事。经过一番分析,曾国藩做出了如下方案:由曾国荃率领吉字营围攻吉安;由李续宾、彭玉麟、曾国华、鲍超等营在安庆落足,进入安徽战场;由曾国藩率领其余部队支援浙江。

各军执行作战方案,依计行事。曾国藩率领萧启江、张运兰、吴国佐各部援浙。为保险起见,李续宾从自己的部队里拨出千余人作为曾国藩的亲兵护卫营。曾国藩想起江西巡抚还没去拜会,于是便命部队到江西河口待命,自己来到了江西巡抚衙门,见到了时任江西巡抚的耆龄。耆龄不像陈启迈、文俊那样故意刁难曾国藩,而是表示全力支持湘军,为湘军提供一切需要。曾国藩很是高兴,因为一直以来困扰他的军饷大事终于解决了。

咸丰八年八月,曾国藩率领部队驻守在赣闽两省之间的弋阳、双港、金溪等地。次月,在江西建昌驻守,准备入福建。此时的刘长佑也驻新城,准备入福建。曾国藩得到消息之后命令张运兰、萧启江由广昌、杉关入闽,而他的大营则一直驻在建昌。

这一次曾国藩的出山,可谓一路顺风。由于他的处世圆滑、“大柔大非”,让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改变了以前的困境。他认为,按照此进度,一年之内全歼太平军不成问题。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谁也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军事形势会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