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在石达开的领导下,一路勇夺曾经被曾国藩的湘军占领的各地。之后太平军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攻克了武昌,并且控制了湖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让湘军后方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这时的曾国藩更加相信自己去年的想法是对的,但皇命不可违,没等经营湖北就挥军东下了。此时的曾国藩犹豫再三,他不知道是退回武汉还是坐困江西。一番前思后想之后,为了不让湘兵士气低落,人心动摇,曾国藩决定继续待在江西,不再让残兵败将攻打武汉了。可以说,此时的湘军士兵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伤痕累累了,所以他们需要养精蓄锐。
自太平军夺得武昌之后,他们控制了长江两岸的主要集镇。江面上,太平军的战船你来我往,一派繁荣之象,此时基本算是太平军的鼎盛时期。
由于曾国藩不愿回到武汉,所以只得继续攻打九江。湖口战败后,湘军陆师还有一两万人,由塔齐布、罗泽南、李元度率领。曾国藩认为只要湘军集中全部力量,一定会把九江攻下,可没想到守卫九江的林启荣已看穿了曾国藩的心思,他只守不出,在他的率领下九江就像是一面铜墙铁壁,任曾国藩用尽一切办法都攻不下来。
正当曾国藩为九江的事苦恼的时候,塔齐布因积劳成疾呕血致死,闻听此讯的曾国藩心如刀绞,异常悲痛。他怎么也没想到塔齐布会离他而去,离湘军战士们而去,以后他还能指望谁呢?正是因为有了塔齐布才有了曾国藩和湘军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是塔齐布让湘军的威望大振,让曾国藩出尽了风头。但此时,塔齐布走了,曾国藩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于是他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祸不单行,这时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太平军又攻占了义宁并歼灭了那里的湘军。曾国藩又派罗泽南去攻打义宁的太平军,以阻止太平军由鄂返赣。
此时的罗泽南见九江久攻不下,这里的太平军躲在里面不出来,杀不着他们,他便想带人去湖北杀敌。于是,他向曾国藩提出要返回武汉。因为他有他的道理,他认为九江不是整个战局的关键所在。太平军上控制武汉,下居守江宁,对于九江,就成了中游要塞,即使九江失守,太平军也会奋力夺回去。如果守在江西,永远也摆脱不了被挨打的局面。如果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只能由他带领湘军的主力部队进行西撤。罗泽南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而曾国藩也十分佩服他的深谋远虑。但就目前的处境来说,塔齐布已死,罗泽南再走,他就失去了左膀右臂,处境非常危险。可是曾国藩为大局着想,不顾自己身处险境,忍痛割爱,同意罗泽南去支援武昌。
如此一来,曾国藩身边只有塔齐布留下的五千人马,李元度和平江勇及困在鄱阳湖内的水师。李元度本来只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眼睛高度近视,根本不懂带兵打仗,但湖口兵败之后,曾国藩的手下缺将,李元度便自告奋勇带一队伍,迫于无奈曾国藩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现在塔齐布走了,罗泽南又走了,曾国藩心里一片空**,脑子里一片昏沉,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虚。
在罗泽南的率领下,湘军一路西进,拿下了数镇。湖北巡抚胡林翼大喜,罗泽南的到来对他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在罗泽南的率领下,湖北的军事力量比之前强大了许多倍。这使得太平军也不敢掉以轻心。
湖北的军事力量是壮大了,可曾国藩的处境就难多了。当太平天国稳定了在湖北的军事势力之后,石达开便安排好一切,准备向江西进攻。在石达开的率领下,太平军联合了各地的义军,攻下了瑞州、临江、袁州等地,当他们准备围攻吉安之时,曾国藩派周凤山前去援救吉安。可是石达开不费吹灰之力便把周凤山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致使湘军不得不撤向南昌城内。当时的江西官员们把矛头纷纷指向曾国藩,说他不会指挥,用兵不当。而曾国藩只能捂起自己的耳朵任他们说三道四。
石达开在打败了周凤山之后,又直逼南昌城。此时的曾国藩困在城内,与外界已失去了联系。他写一封家书都要用暗语,甚至用蜡丸把家书密封起来,然后让人化装一番,悄悄送出。其困境到了何种程度不用说大家也能想到。
南昌被太平军围住时,曾国藩夜不能寐——他不知怎样突围。以自己的弱小实力去和城外上万的太平军作战,等于是自投罗网,自取灭亡。但是眼下该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好请求皇帝派罗泽南来援救。
信安全送出之后,曾国藩便耐心地等待援兵罗泽南的到来。十天之后,他等来了一个消息,但这不是好消息,而是一个几乎要他命的噩耗——罗泽南在围攻武昌时身负重伤,没几天便去世了。处于绝望顶点的曾国藩欲哭无泪。他不明白,上天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让他痛失了一位爱将之后,紧接着又痛失一位爱将。要知道,他的两位爱将就等同于他的左膀右臂,所以他的伤心至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塔死罗走、屡屡受挫、坐困江西、明枪暗箭、冷嘲热讽……一系列的打击让曾国藩有些承受不住了,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凉,此时的他和湘军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他曾诉说当时的情形:“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由此,足以看出当时的曾国藩是多么的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