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购入香港电灯公司(1 / 1)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由保罗·遮打爵士于1889年注册的。该公司的股东是香港各英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简称港灯),位于它之前的是中华电力集团(简称中电)。中电的供电范围主要是九龙、新界。两家供电集团可谓是“一山二虎”,实力难分高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港灯曾经一直独占鳌头,中电只能紧随其后,但也丝毫没有逊色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中电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并计划着将自己的业务扩大。当然,此时的港灯也不会自甘落后,作为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和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每年的收益率都非常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给它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它的供电范围势必会有所扩大。

这个时期,香港很多著名的英资公司如怡和、佳宁等都非常看好港灯的发展,甚至有购入该公司的意图。这时购买意愿最强烈的是怡和系置地有限公司,由于它在海外的回报甚微,所以它企图卷土重来,在香港这块宝地上再创辉煌。

同一时期,李嘉诚身边多了一位得力助手,名叫马世民。马世民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曾被法国派到阿尔及利亚作战,后来他还将自己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部小说。1966年,年轻的马世民只身一人来到了香港,并很顺利地在怡和洋行谋得了一份工作。虽然在那里他从事的是一些很琐碎的工作,但他还是学到了很多其他地方很难学到的专业知识。马世民在怡和洋行工作了近14年。在这14年中,他以自己的勤奋和过人的才华赢得了怡和洋行高层的重视,并担任怡和系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

马世民曾经代表怡和来到长实推销冷气机,并竭力要见自己崇拜已久的李嘉诚先生。最后,他的执著打动了一向不过问这些事的李嘉诚。于是,两个人就这样有了一次弥足珍贵的见面机会。马世民在与李嘉诚的谈话中,非常激动地说:“我属龙,我也是龙的传人。”其实李嘉诚也属龙,也是“龙的传人”,但他比马世民要大12岁。这次谈话,让李嘉诚认识到马世民过人的才华,并对这位“龙的传人”颇有好感。这也为后来李嘉诚重用马世民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

1980年,踌躇满志的马世民终于决定告别打工生涯,一心要靠自己的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他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并成功地获得了新加坡地铁工程的筹划权。马世民的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一日千里。然而,李嘉诚自上次与马世民交谈后,对这位年轻人就特有好感,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将和黄发展得更加出色。1984年,李嘉诚以和黄的名义购买了马世民的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并任命马世民为和黄的董事兼行政总裁。

在置地公司筹划收购港灯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商界人士一致认为,长实、佳宁等实力不凡的公司也会参与其中,与置地一起争夺港灯,因为长实、置地、佳宁和港灯四只股票都出现了疯涨的趋势。4月26日,代表置地的怡富集团,以每股6.13港元的高价收购了2.22亿港灯的股份,为了避免出现全面收购,置地将控股的份额控制在了35%以下,并以每股9.4港元的价格买下了1200万股港灯的论证股。就这样,置地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置地所有的负责人都认为置地已经胜券在握。然而,李嘉诚对于置地成功收购的消息却不以为然,他也没有心思参与到竞购中去,因为置地为了购买港灯,不惜花费高出市场价31%的价格,不仅耗尽了公司所有的现金资源,而且还向银行大量贷款。对于庞大的债款,置地公司并没有太在意,在他们看来,只要地产市场蒸蒸日上,经济稳步发展,对于资本雄厚的怡和系置地公司来说,不怕没有钱赚。然而,在1982年撒切尔夫人赴京与中方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后,香港英人变得整日惶恐不安。同时,香港再次出现了严重而疯狂的移民潮,香港财政出现严重赤字,资金随同移民大量外流,汇率大跌。同时期欧美经济也面临衰退的命运,并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香港商业由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香港地产业随之低迷下滑,兴建的楼宇也只能在那里空闲着,怡和系置地公司的楼宇市场也有价无市。这样一来,置地不仅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而且每年利息就相当于一座楼宇。面对这些,置地才真正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了。1983年香港地产全面崩溃,置地也因此陷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这一年,置地共亏损了近13亿港元,怡和在同时期的年赢利额也一度暴跌80%,而且呈现起伏不定的态势。

对于怡和的波动,地产大王李嘉诚也异常关注,李嘉诚此刻只是静观其变,而怡和丝毫没有意识到李嘉诚那双紧紧盯着它的眼睛。这时的马世民还没有加盟长实系和黄,但是,李嘉诚依然没有怠慢马世民,他经常会找马世民谈论一些工作方面的事情。这一次,李嘉诚又邀请马世民出来,他们谈论的不再是长实和和黄,而是马世民从业多年的怡和洋行。李嘉诚从马世民那里得知怡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恐共症”。李嘉诚在得知怡和的这一大弱点后,就陷入了沉思,而此时的马世民却积极地主张长实从置地的手中夺得港灯。由于李嘉诚一直奉行“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原则,他不主张与其他同行大动干戈。同时他也明白,怡和置地大班纽壁坚在凯撒克家族的压迫下,似乎只能坐以待毙——出售港灯已是怡和唯一的选择了。

1984年,怡和集团董事会主席西门·凯撒克决定出售海外资产来拯救置地,保住怡和,并公开出台了“自救及偿还银行贷款”的计划。在怡和的整个发展体系中,置地可算是怡和在香港的核心业务,所以置地的地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然而,置地却是怡和系中欠款最多的上市公司。置地可谓是债台高筑,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汇丰银行和香港其他洋行穷追不舍地讨债,最后,怡和集团董事会主席西门只好作出出售港灯来减少欠债的决定。此后他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对象,这其中首选的买家要数李嘉诚,李嘉诚曾经向置地前任大班纽壁坚表示过对港灯的觊觎。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年当中,李嘉诚不再表示对港灯的好感。因此,西门·凯撒克感到非常奇怪与不安:难道财大气粗的李嘉诚不想要港灯了吗?其实,李嘉诚并不是对港灯没有兴趣了,港灯不仅是一家拥有专利权的公司,而且在香港同行中首屈一指,其赢利之稳定是任何一家电力集团都难以企及的,所以,他选择静观其变,等待最佳时机。李嘉诚的这一举动使凯撒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躁,主动与李嘉诚取得联系,就港灯事宜进行谈判。最后,和黄以每股6.4元购买了港灯,和黄由此捡到了一个很大的便宜:置地当初是以高于市价31%的价格购入港灯的,现在却以低于市场价34.6%的价格出售港灯的股权。如此一来,李嘉诚足足为和黄省下了4.5亿港元。

在收购港灯的过程中,李嘉诚再次显示了自己的君子风范。整个交易过程中的现金交易额为29亿港元,并规定在本年度的2月23日交付所有的款项。和黄不但没有拖延缴款时间,而且还将现金提前付给了置地。对于李嘉诚来说,这笔交易作得很值。李嘉诚看好的是港灯稳定的收益和港灯公司旧址地皮的价值。李嘉诚成功购买港灯不光使长实和和黄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还安抚了港民的信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次成功收购,马世民是功不可没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马世民再次谈到李嘉诚收购港灯的时候,他依然热血沸腾,对李嘉诚赞叹不已:“李嘉诚先生的经商之道中既有欧美商人所具有的谨慎和落落大方,还有东方人的侠义豪爽。他在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后,仅仅是一握拳头,就将这么大一笔交易作成了。整个过程只用了16个小时,而且前8个小时是用在研究和征集建议上。”

在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的时候,包玉刚也成功地购入了英资洋行会德丰。李嘉诚和包玉刚的业绩,不仅在香港,而且在世界都成为了商界热议的话题。有人甚至称四大洋行中的两家都已经落入华人的手中,李嘉诚和包玉刚真可谓是“民族英雄”,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李超人和包大人是堂堂正正的“龙的传人”。

无论外界怎么称赞他们,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到底是何种状况。包玉刚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或许你们都想知道我为何会这么积极地参与本港的很多地产活动,比如收购九龙仓的股票。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参与地产活动,并不是因为我想与在香港占有很高地位的英资洋行对抗,是因为我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当然,我也不否认作为华人我也想让中国企业能够在香港有一席之地,我也正为此努力着。然而,控股权从一个公司转到另一个公司,只不过是商界人士为公司寻找另一个出路而已。”

李嘉诚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为何会有购入英资银行的想法。在别人问到这个问题时,李嘉诚总是很平淡地说:“收购不是买古董,非买不可的原则不适用于商界。我自创业以来一直奉行的是双赢的原则。既然大家都是同一片天空下的小鸟,在发展中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将‘和为贵’的处世原则置之脑后。”

签约当天,西门·凯撒克在港灯收购书上签完字后,不禁长舒一口气,仿佛将长久压在心头的石头搬走一般,他说:“从今以后,港灯不再是置地的包袱了,置地也将不会再处于被动的地位了。”当他接过李嘉诚交付的29亿港元的现金支票更是喜笑颜开,兴奋得不知如何表达。李嘉诚以他“重诚信,讲信用”的处世原则,让很多商界人士被他折服。

在李嘉诚正式掌控港灯后,他毫不犹豫地委派自己的龙老弟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马世民,担任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诚虽被外界称为“李超人”,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人,他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正如李嘉诚本人所说:“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我算什么超人,事业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马世民果然不负所望,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港灯逐渐恢复了元气,业务也有了很大的扩展。1987年3月2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东决定将港灯非电力的业务分拆上市,成立了嘉宏国际集团公司,由马世民任董事局主席。在港灯分拆上市后,长实的股份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彼此之间还是紧密联系着:李嘉诚控有长实33.4%的股权;长实控有和记黄埔有限公司36.55%的股权;和黄则掌控嘉宏国际集团公司53.8%的股权;嘉宏控有港灯集团23.5%的股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马世民都担任嘉宏的董事局主席,并负责和黄的电信、能源等业务和港灯与嘉宏之间的业务。他以自己过人的才华赢得了李嘉诚的赞许,在他的带领下长实公司又登上了更高的台阶,而马世民也因此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

每当提起李嘉诚,马世民言语中都不禁流露出感激之情。古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言,李嘉诚便是那“慧眼识珠”的伯乐。正是因为他极高明地辨识和重用了“千里马”,才使他能够指挥高速前进的商业航母,驰骋商场几十年而势不可当,战无不胜。

“作为一个领袖,第一重要的是责己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面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公司要壮大就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走向衰落,这样的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