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踏步入主和黄(1 / 1)

李嘉诚事业越干越大,但他始终不肯停下脚步,反而大踏步地向更多领域大力开拓。20世纪70年代末,目光敏锐的李嘉诚非常看好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他认为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巨大,可谓前途无量。当时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是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同时也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上市公司之一。它主要由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组成。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各种物品的出口贸易和香港本地的零售业。那时的和记洋行远不能够和置地、怡和、太古等洋行相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其下属公司已有20多家,规模也有所扩大;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843年,那时的船长叫林蒙,在怡和码头制造木船,后来由于很多原因船坞几经迁址,并成为一家公众持股公司。黄埔船坞在20世纪初与太古船坞共同形成了维修、建造巨大海轮的垄断。

当时香港的英资四大家族是祈德尊家族、凯撒克家族、施怀雅家族和马登家族。和记洋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断改组,后落入祈德尊家族手中。而祈德尊一心想要成为怡和第二,于是在1969-1973年间香港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大举进军,将黄埔船坞、屈臣氏等公司收归旗下。此后,他又将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关闭,将太古船坞迁往青衣岛,而且为了腾出更多的地皮,他将其他的码头也统统迁到了葵涌。腾出的地皮则被他用来大力发展黄埔新村、大同新村等,地产就成了黄埔集团的支柱产业。祈德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人多地少的香港必定会朝着地产兴旺的趋势发展。祈德尊不断地吞并企业,其所控制的公司一度高达360多家,其中有80多家在海外。面对祈德尊的疯狂举动,很多媒体纷纷报道说:祈德尊是个“食欲过大,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鳖”,即使它有“铁齿铜牙”,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由于他对很多公司的经营状况知之甚少,所以导致效益负增长,使他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在1973年香港爆发股灾和世界上出现石油危机过后,不堪负重的和记洋行亏损2亿港元,从而深陷财政泥淖。当时的汇丰银行表示愿意出资拯救和记集团,条件是和记必须卖给汇丰33.65%的股权,于是汇丰银行成为和记的最大股东,而黄埔集团却逐渐脱离了和记集团。祈德尊的黄金时代至此结束,和记也不再是一家家族性的集团公司。然而,和记似乎与黄埔之间有着未了的“情缘”,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正式改组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在汇丰银行购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基本上由汇丰银行掌控。但是,李嘉诚一直坚信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不会一直掌控在汇丰银行的手上,否则汇丰银行将会背上银行操纵集团的嫌疑,从而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李嘉诚认为,汇丰银行在适当的时机出售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这对于李嘉诚和长江实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李嘉诚在商场上驰骋多年的经验总结。李嘉诚很快就等来了机会。在1978年的九龙仓控制权争夺战中,李嘉诚大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这时候,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却亲自出面奉劝李嘉诚放弃继续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李嘉诚有些惊讶,面对沈弼的提醒,他反复考虑衡量,最后,决定听从沈弼的建议。经过了解,李嘉诚得知,原来是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非常看好这一项目,并有意要加入这场争夺战中。如此一来,在这场争夺战中,李嘉诚与包玉刚必然形成两虎相争之势。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放弃了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而此时他的目光毅然决然地对准了更高的目标——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九龙仓与和黄集团相比,九龙仓属于家族性的企业,要想在这场争夺战中获胜,必将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自然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早已经打破了家族的束缚,因而不会面临家族势力的顽强反击。目前,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是,各下属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这使集团面临一定的危机。李嘉诚对这样一家公司如此有兴趣,主要的出发点在于,只要能够为股东带来利益,矛盾就会相对缓和,股东也不会极力反对华人经理入主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当然,李嘉诚并没有低估自己“小蛇吞大象”可能面临的危机。长江实业当时的资产将近7亿港元,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则拥有62亿港元的资产。相差如此之大,极易造成长实对和记黄埔这块肥肉“难以下咽”的后果,对这点李嘉诚心知肚明。但是,和记黄埔这块肥肉是无数地产商所垂涎的,李嘉诚也决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在此前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时,汇丰银行大班沈弼曾暗示说:“汇丰银行将在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财政好转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对象,将所持的股份大部分转让。”所以,李嘉诚认为自己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是明智的,这可以使他专注于另一个重要目标——入主和黄。

李嘉诚主动退出了这场战役,包玉刚就顺利地获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包玉刚当时与汇丰银行已经有20年的合作和交往了,他本人还曾任汇丰银行的董事,与汇丰银行两任大班都私交甚密,尤其是现任大班沈弼。李嘉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先是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后又积极出让1000万九龙仓股给包玉刚。包玉刚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主动担起了促成汇丰将9000万股和黄股转让给李嘉诚的任务。李嘉诚这一次可谓“一箭三雕”——汇丰银行欠自己一个人情,李嘉诚又把自己的劲敌包玉刚拉到了自己的阵营,而李嘉诚自己又获得了最大利益。李嘉诚想,他听从了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的建议,而信誉卓著的汇丰定会还自己这个人情的。只是李嘉诚不知道这份人情是不是转让和黄股。为了使希望更大,李嘉诚还在空闲的时候与汇丰的大班沈弼进行交流,了解汇丰银行的真实意图。从沈弼那里李嘉诚了解到,汇丰银行转让和黄股只是希望放手后的和黄集团经营良好,并不是为了售股套利。了解到这一点后,李嘉诚喜出望外,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把和黄经营得更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嘉诚以自己的精明能干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的赞赏,再加上包玉刚在中间撮合,接手和黄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

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作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在华人行21层长实总部会议室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会上,李嘉诚激动地宣布:“长江实业即将有更大的突破,在不影响长实原有业务的情况下,本公司将购买汇丰银行所持有的9000万普通股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在场的记者对李嘉诚购入的是汇丰银行持有的普通股,而不是风险更小的优先股一事感到不解。对此,李嘉诚回答道:“从资产层面来看,和黄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公司,它的地产部门的业务和本公司的业务基本一致。本公司董事会一致认为,和黄有限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而优先股却只能享有利息,不仅不能享有投票表决权,还不能借助表决权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而且公司的盈亏和我们长实也将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完全与我们当初的设想和目的背道而驰了。我们之所以购买的是和黄普通股,是因为我们对和黄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信心,更对我们自己有信心。”听了李嘉诚的话,在场的记者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记者会刚一结束,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票便成了一大热门股,很多投资者纷纷购入和黄股,当日成交额高达4亿港元,恒生指数一路飙升25.69点。而李嘉诚在购买了汇丰银行所持的9000万股后,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而是在市场上继续吸纳和黄股票。到1980年11月,李嘉诚和他所掌控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持有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达39.6%。

李嘉诚大量收购和黄普通股票的消息一经传开,在香港社会引起轰动,香港各大新闻媒介纷纷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大肆炒作。《香港工商晚报》称:长江收购和黄股犹如一颗炸弹,使香港股市狂涨。《信报》则指出:长江实业居然能够以这样的低价拥有和黄大量的股份,这次交易可以算是李嘉诚自长实上市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李嘉诚不愧是超人,他不仅是香港商界的强人,而且还成为了香港股市中的领头羊。

李嘉诚成功入主和黄,手中所持有的和黄股份也越来越多,到1981年1月1日,李嘉诚正式被任命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这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和黄公司正式成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李嘉诚的这次举动是名副其实的以小博大。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实际的总资产仅有6.39亿港元,却成功地取得了价值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控制权。事后,李嘉诚一再强调,“如果没有汇丰银行,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而当记者采访汇丰银行大班沈弼时,问到他为何会选择李嘉诚作为对象出售手中持有的和黄股,沈弼郑重其事地回答道:“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始终坚持以赢利为基准。只要能够使公司赢利,英人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长实近年来的业绩之出色、声誉之好是有目共睹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在摆脱了1975年的困境后,直至今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汇丰银行此时出让手中的和黄股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相信我们这样做对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坚信,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李嘉诚先生的带领下,会不断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作更多贡献,和黄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李嘉诚看来,沈弼是汇丰银行历史上最杰出的大班,他始终以银行的利益为重,在他的头脑中从来没有过任何种族歧视的意识。

初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李嘉诚当时只是担任执行董事,还没有接任大班。一般来说,像他这样的大股东的权力是可以凌驾于董事局主席之上的。但李嘉诚在和黄公司原大班韦理面前却总是礼让谦和,没有丝毫做大股东的趾高气扬。在和黄的股东和商界人士看来,李嘉诚完全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权力,使自己在每一次交易中得到保障,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铺平道路。作为和黄最大的股东,李嘉诚这样做简直易如反掌,可是以诚信著称的李嘉诚没有这么做。其实,也正是这种谦和的态度才使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李嘉诚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平和谦让的心态,是因为他从小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父亲尽管落魄、潦倒,却依然坚守着他那份文人的清高,他一直告诫李嘉诚,“做人要有骨气,人穷但志气不能短,人只有把那些身外之物看轻了,才能无欲则刚……”李嘉诚自己也说过,“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不仅如此,李嘉诚每次为和黄作考察市调等公干,总是自掏腰包。董事局也曾多次提出要为他报销这些费用,都被李嘉诚拒绝了。很多人认为李嘉诚这么有钱,定是出手阔绰、挥金如土。怎么会在乎那一点儿小钱呢?其实不然,了解李嘉诚的人都知道李嘉诚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从来不无缘无故浪费一分钱,他甚至也同样苛刻地要求两个儿子要勤俭节约。李嘉诚曾经说过,“我个人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奢求,对吃和住我的要求都非常低。如果这一世能为人类、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多做点儿有益的事,我就感到最快乐。”对于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李嘉诚从来不吝啬,可谓“出手阔绰”。比如他捐建汕头大学的义举吧,前后总共捐款31亿港元,为了兴才于学、振兴中华,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同为潮商的刘銮雄,他在香港号称“股市杀手”。他与李嘉诚的行事为人正好相反,他不懂“收买笼络”人心,也不懂如何凝聚公司股东和全体员工的力量。刘銮雄在他所控的几家公司中始终都是能捞则捞,对于他的行为股东们很反感,却又敢怒不敢言。刘銮雄在股东大会上每次都是吵得天翻地覆,不肯让步,会上氛围非常不和谐。李嘉诚则非常唾弃这样的经商之道。香港商界都称李嘉诚的精明无人能及,他“笼络人心”的能力更是炉火纯青。话虽说得直了点儿,但道理如此。李嘉诚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始终抱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的经商原则。对于他来说,“大利不放”不仅体现在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和公司赢利状况上,还体现在公司所有股东的年终红利上。另外李嘉诚不断地加大持有和黄股,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大利不放”。

由于李嘉诚的精明能干和诚实守信,他不仅赢得了董事和公司管理层的信任,而且在他控制和黄集团的过程中,连“老和黄洋行”也没有刻意抵制他,甚至没有丝毫为难他。在每一次股东大会上李嘉诚总能够对其他董事平等相待,虽然他口中的建议就是他的决策,但他能以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婉转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众股东也会欣然赞成他的决策。李嘉诚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大小股东的信任,并凝聚他们的力量,挖掘和黄集团的发展潜力,带领和黄集团走向了辉煌的巅峰。自李嘉诚成功入主和黄以来,和黄集团的年终纯利就由1977年的3.32亿港元发展到1983年的11.67亿港元。看到如此喜人的形势,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各大股东皆大欢喜,对和黄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于李嘉诚这个带头人,他们更是由衷地佩服。

“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