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小的。1982年开始,美国正式步入经济持续增长时期,在对公司进行接收、杠杆收购以及合并热潮的带动下,以美国为首的整个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全部势如破竹地进入了大牛市。面对着情势如此喜人的股票市场,很多投资者都被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可以说,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股市,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能占据他们脑中的一点儿空间。在这样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道·琼斯工业指数暴升至2250点之高。在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最快最好的发财方式非炒股莫属。因此,当时很多公司宁可违规筹资去收购股票也不愿意错失这样一个机会。
在这一时期,引领股市潮流的是那些垃圾债券。垃圾债券,是一种利率非常高,但损失风险也非常高的债券。在这一时期,很多公司的成长是通过收购其他公司的方式进行的。而筹措收购这些公司的资金的方式则是向公众销售垃圾债券。
此外,很多新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投资选择。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微型计算机”产业发展得十分快速。在大多数人的思维当中,个人计算机拥有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因此它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因而,很多投资者都被它的高额利润所**。当时,人们对股票市场投资的疯狂热情,再次让投资者盲目地相信“市场总是向上增长的”。但是市场真能无限上升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
1987年10月2日长期债券的收益从3月份的7.4%涨到了10%,而就在这一天过后的第四天,即10月6日,道·琼斯指数下跌了91.55点。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差,这种股票市场的极度不稳定性使得人们开始无法掌握股票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一场重大的经济灾难将会随时到来。
从1982年到1986年这段时间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涨了两倍多,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股市在这段时期里也分别上涨了3.56倍、1.6倍和3.51倍。在1986年过后,1987年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所以在这一年,西方国家的股市已经无法维持持续上涨的形势了。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开始显露苗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提高了短期利率。但是事与愿违,这一措施反而加快了通货膨胀全面爆发的步伐,进而对股市构成了严重威胁。
1986年,美国外债高达2636亿美元,因而“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的名号也非美国莫属了。同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210亿美元,外贸赤字为1562亿美元。正是由于美国财政上的“内忧外患”,使得美国股市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美国股市受到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股市的异常繁荣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水平,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资者在股市中所进行的投机交易,造成了股市繁荣的假象,因此造成了经济衰退时股票价格的暴跌和美元的贬值。
1986年初,为了股市能够正常发展,美国证监会开始调查那些在股票投资中存在着内幕交易违规操作行为的人员。虽然证监会这样的行动给了投资者一些警醒的作用,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者失去了理性投资的心态——他们的贪婪使得华尔街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刚一开市,道·琼斯指数在一段时间的上下波动后就开始出现下跌。这时的纽约股市弥漫着一种恐慌的味道。一些投资者开始不计价格地抛出股票。随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了抛售股票的行列中,到下午休市的时候,道·琼斯工业指数已经暴跌了508.32点。如果把这次道·琼斯的指数下跌所造成的损失换成货币计算,那么股票市场损失的资金额高达5000亿美元。这个损失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
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如同约定好了一般,不仅美国,西欧各国的股市也出现了暴跌趋势。这一消息传来,那些个人投资者首先给自己的经纪人打电话,但是此时经纪人也已经是自顾不暇,因此很多投资者的指令都无法完成,很多人损失了数百万美元。有些无法承受这种巨大损失的投资者,以开枪的形式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更有些激动的投资者竟然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经济人。这一天,大多数的期货和股票交易所,不得不被迫停业一天。
在这一天,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就是这一灾难产生的原因。当天,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也在新闻当中发表了讲话。里根总统甚至特意召回了在外地访问的财政部部长贝克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在这次股灾发生前,很多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在股市崩盘的第二天变得一文不名,有些人用开枪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则爬上了帝国大厦,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中有一些是金融经理、公司董事和股票经纪人。因为这种一夜之间从百万富翁到身无分文甚至负债累累的情况让他们难以接受,所以只能选择“死亡”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得以解脱。这种方式无疑成为懦弱者的最佳选择。
其实,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在这次股灾中落败。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凭借着他灵敏的投资直觉,在1985年股票价格疯狂上涨的时候,不断减仓,到1987年,他手上只有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了。在这次股灾中,巴菲特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还大赚了一笔。
美国政府为了不再出现和1929年股灾后一样的经济大萧条的现象,作出了向券商、上市公司、经纪人发放贷款的决定。
股市暴跌的这一天,彼得·林奇和他的妻子卡罗琳正在爱尔兰度假。得知股灾发生后,彼得·林奇尽管竭尽全力去挽回麦哲伦公司在这场股灾中遭受的损失,但是面对这样一次全球性的灾难,彼得·林奇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
可想而知,这次的度假自然无疾而终。彼得·林奇在妻子卡罗琳的支持下,中断了这次难得的旅行。当彼得·林奇带着急切的心情回到纽约的时候,尽管已经作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彼得·林奇得知麦哲伦基金公司总资产暴跌了20亿美元,从90亿美元暴跌至70亿美元的时候,彼得·林奇还是感觉有些手足无措。
彼得·林奇的归来让麦哲伦基金公司的顾客和员工重拾信心,他们仿佛有了主心骨一般。他们相信,彼得·林奇有能力力挽狂澜,挽回他们的损失。而此时,彼得·林奇也相信这场股灾总有结束的一天。
尽管彼得·林奇在这场股灾中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他依然没有办法使麦哲伦基金公司可以不遭受任何损失。因为这一次的股灾来势凶猛,范围广泛,这样的情况已经超出了彼得·林奇所能控制的范围。
在股灾发生的两个月里,股市行情就像是不稳定的心电图一样,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但是,总体上股市还是下跌的趋势更多一些。两个月后,道·琼斯指数平均下降了1000多点。
彼得·林奇的归来,并没有像麦哲伦基金公司的顾客和员工所向往的那样将损失挽回。尽管后来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回到原来的水平。可以说,这次股灾几乎席卷了所有的股票投资者。只是每个人损失的程度不同——有的损失少一些,有的多一些,还有不少人在这次股灾中倾家**产。
1988年3月31日,麦哲伦基金公司年度会审完毕的时候,整个基金下降了近9.6%,当然与同期道·琼斯的10.9%跌幅来比较,麦哲伦基金公司很显然跌幅要比道·琼斯小。从其跌幅上,我们可以看出彼得·林奇的能力。虽然他也没能避免遭受损失,但是在当时全球股灾的情势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成绩的人除了彼得·林奇,整个华尔街也找不出来几个。
正是由于彼得·林奇在投资上所拥有的技巧、干练和沉稳的工作态度,才使得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损失降到了最小程度。这样的成绩使得公司员工和顾客看到了希望,迅速稳定了他们股灾后的恐慌情绪。
与其他股票投资人对那些出现暴跌现象的股票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同,彼得·林奇认为这是一个最佳的购买时机。彼得·林奇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在研究中发现,那些出现股票暴跌的公司虽然眼下的行情不是很景气,但是却都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并且这些公司都具有强大的货币基金部门做后盾,因此这些公司要想重新回到顶峰的状态机会是很大的。因此,彼得·林奇果断地买下了这类型公司的股票。事实证明,在股市回升的时候,这类型公司的股票成为了彼得·林奇传奇投资的又一有力证据。
这次的股灾,并不能打倒彼得·林奇,更不可能打败有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公司。当股票市场迎来春天的时候,所有的股票投资者都看到了获利的希望。于是,在股市回暖的情势下,投资者就像是刚刚从冬眠中苏醒一样,大展拳脚,厚积薄发,而彼得·林奇也和他们一样,带领着麦哲伦基金公司,不断地在华尔街的股市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投资传奇。
经历过大大小小多次的股灾后,彼得·林奇总结出了这样三点经验:
第一,不要因为恐慌而把手中持有的股票全部低价抛出。彼得·林奇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如果在股市暴跌的时候,你在绝望的情绪中卖出股票,那么你所卖出的价格会低于正常价格很多,即使是出现像1987年10月19日那种股市暴跌的情况,你也不要在当天或者是第二天就把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你可以选择逐渐减少你所持有的股票组合,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你比那些因为恐慌不计价格地把股票全部抛出的人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因为从1988年1月开始,股票市场就已经稳定回升,到1988年6月的时候,股票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涨幅超过了23%。”
第二,对自己手里持有的好公司的股票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在彼得·林奇看来,投资股票想要赚钱,关键在于投资者不要被股票不好的情势吓跑。这一点在何时何地都是投资者应该提醒自己的。彼得·林奇就很佩服巴菲特面对股市暴跌时的勇气和淡定。沃伦·巴菲特曾经这样告诫机构和投资者:如果无法坚持持有自己那些在股市大跌中损失了50%的股票的话,就不要投资股票。
第三,要敢于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购买超值低价股票。彼得·林奇说:“没什么别的时期比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更容易找到超值的低价股票了。如果你想要赚取巨大的利益,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出手投资是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