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同治皇帝14岁了。这个已经做了8年的小皇帝有什么想法吗?当然有,之前的小皇帝这个时候,正是亲政的年龄了。

顺治帝在顺治八年,14岁开始亲政;康熙帝在康熙六年,他14岁的时候,七月初七日,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开始了他的亲政生涯。那么,同治八年,同治帝也14岁了,两宫太后要不要撤帘归政呢?同治皇帝要不要有所提示呢?

资料记载,这一年,他在师傅的安排下,写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之前我引用过一次,现再重复看一下:“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其贤否,而后能择贤而用之,则天下治矣。”

我想,在这样一个关键之年,14岁,亲政的法定年龄,这段话有深意在里面。它应该是师傅们的精心安排,引导皇帝,告诉他亲政到了,你该做些什么;也应该是同治皇帝对两宫太后的暗示,我长大了,知道怎样用人,怎样治理天下,请太后归权与我。

可是,同治帝和师傅精心设计的《任贤图治》并没有引起太后的重视,也没有引起王宫百官的重视,因为没有人就此上书,要求太后撤帘归政。

慈禧和慈安对祖制和家法视而不见,对小皇帝的感受视而不见,这段颇有弦外之音的话被风吹跑了。

太后要怎么做呢?总要能够自圆其说啊。

于是,从同治九年开始,让同治帝读奏折,表达了要他为亲政做准备。慈禧琢磨着,先做出姿态再说,但要真正交出权力,其实并不甘心。怎么办呢?这个当妈的,还真动了脑筋。

责怪他,先来一通责怪。责怪谁呢?责怪老师是必须的,学生成绩差,老师有责任:“军机见时,两宫询书房功课,并以上下不能辨字体为言,有谯责之意”。两宫太后的“谯责”,不会是针对同治帝一个人,还有对老师的责怪。

太后“谯责”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呢?翻阅史料,大致上有两点:一是“读折不成句”,一是“讲《左传》则不了了”。

先说“读折不成句”,这是有深意在里面的。你连奏折都读不成句,还能亲政吗?这是弦外之音。

可是,这并不能作为太后不归政的理由。当年,由于多尔衮别有用心,不让顺治帝学习,任其疯玩,大字不识几个,不要说读折不成句了,根本就看不懂奏折。顺治皇帝面对奏折,茫然无知。可是,到他14岁的时候,不也一样亲政了吗?

同治皇帝也真是窝囊透了,自己不争气,成绩不佳,反被太后利用了。他愤怒之余,会以此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发奋努力,逆袭不利的局面吗?

他不会。同治帝的心目中大概有两个反应:一是抱怨,抱怨母后太贪权,说做两张皮,表里不一。这样,与母后之间的感情疏远了,距离拉开了。

二是自暴自弃。我们看《翁同龢日记》就会发现,从此,这个青年天子更加放浪形骸,更加不思进取,更加为所欲为。他的成绩更差了,这让太后和老师们都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