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同治皇帝有多动症,慈禧太后肯定不满意,慈安太后也不会满意。她们认为这个孩子挺好的,没有多动的毛病。

两位太后清楚地记得,垂帘听政的时候,她们两个在帘子后面,小皇帝在前面坐着,却不允许说话。规规矩矩的,挺老实,也很听话,慈安太后母爱泛滥的时候,还很心疼这个孩子,觉得他实在是很可怜。

可是,来自各方面的消息,说明同治皇帝不是这样规矩的孩子。他都干了什么不规矩的事情呢?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今上聪慧而不喜读,一日,与师傅执拗,师傅无可如何,涕下以谏。时御书适读至‘君子不器’,上以手掩器下二口,招之曰:‘师傅看此句何解?’盖以为君子不哭也。”这段日记,反应出同治帝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不怕老师。按说,小小年纪,见到老师怎么会不害怕呢?但是,他不怕。老师都哭了,他还镇静地用小手招呼老师,看书上面的文字。

二是很“机智”。正当老师哭了的时候,他读到“君子不器”,便用手盖住“器”字下面的两个口,正好是“君子不哭”,在他看来,如果再哭的话,那可就不是君子了。可是,他的这个表现,老师感觉被学生戏弄了。

但是,这段日记看上去让人心酸。一个老学究辛苦教学,为了学生长进,都给他跪下了,而且是涕泗交流,学生还这样戏弄老师。说明什么呢?说明同治皇帝这样的学生,老师根本管不了。

同治帝是不是有长进的意识呢?

应该说他没有上进的意识。我举个例子,“皇帝”的“帝”字,他应该说最熟悉了,他本人就是帝王,别人都知道他是皇帝,自己能不知道吗?可是,同治帝在念书的时候,却把“帝”字读成“屁”字,凡是有这个发音的地方,都是如此。

这是故意犯的错误,按说,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应该严加管教,训斥,打手心,罚站,在那个时代都有可能。可是,这种严师出高徒的理论,在这里行不通。同治帝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极力劝谏,除此之外,只有伏地痛哭了。

其实,老师的这种态度对同治帝的成长很不利。同治皇帝虽然意识到自己有错,但是,连老师都不敢说,他怎么能够反思呢?相反,同治帝在一次次尝试中,更加滋长了很多错误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