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成绩单(1 / 1)

同治皇帝有那么多名师大家给他上课辅导,还有那么好的读书环境,他的成绩究竟怎么样呢?

同治初年,小皇帝还是比较听话的,加之老师们的艰辛努力,同治帝的进步还是很快的。同治三年,启蒙老师李鸿藻对他很满意,在他的日记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说同治帝“功课甚顺”,“功课尚顺”,“功课尤顺”,“功课极顺”,看来,同治皇帝还是比较听话,成绩是稳步上升的。

可是,两宫太后没想到,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居然增长了很多毛病,比如贪玩,比如好动,比如嬉闹,等等,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不听话了。

他了解了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优越无比,便开始不听老师的话了,敢于和老师周旋,甚至于做“斗争”。同治六年六月,12岁的同治皇帝不想上学了。于是,他向翁同龢老师请假,说自己“头晕恶心,胸中烦忧”。翁同龢怎么敢于耽搁呢?慌忙向慈禧报告,慈禧也不了解,赶紧给他放假治疗。可是,时间长了,才发现是他在装病。

慈禧这才发怒,下旨,今后师傅要搞清楚,不允许随便给皇帝放假;太监等奴才要多加注意,有情况及时汇报,不得帮助皇帝撒谎,否则重惩不贷。慈禧明知道是自己儿子在撒谎,可还是要其他人为之承担责任。

所以,同治皇帝的成绩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先看看他的论作。

同治八年,李鸿藻老师给他出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任贤图治》。14岁的同治皇帝开始思索,然后,提笔作文。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写了这些内容:“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其贤否,而后能择贤而用之,则天下治矣。”

对这篇短短的议论,李鸿藻等老师都感到非常满意。我们观之,算是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观点明确。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写出这么一点儿内容,未免太过空泛,结构太过简单。可即使如此,李鸿藻等老师,也感到很知足了。

除此之外,同治帝的作品就拿不出手了。翁同龢对于同治皇帝的作品大伤脑筋,在《翁同龢日记》中大加评论。

比如同治帝作《居上不骄》一文,文路不通,没有悟透题目;比如作《遣使赈恤》一文,因为是头一次接触这类课题,便茫然无措;比如作《德日新》一文,因为要加入评论性的文字,便没有思路,写得一塌糊涂。这些题目,都是根据载淳的帝王身分而命题的,对他以后的亲政会大有帮助,是对症下药的好题目。

同治帝不理解,也不珍惜,翁同龢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三句话:结构不通;文思不畅;语句晦涩;文作不佳。对自己学生作品的评论,简直就是一无是处了。

同治帝的诗作则良莠不齐。

诗作《松风》有两句“春风鼓太和,好雨知时节。”前句可以,后句则明显是引用,懒到一字不易。不过,向“百花皆未及,一树独先开”这样的句子,翁同龢认为就算是不错的了,至少有一点儿意境在里面。但是,遍览同治帝的诗作,大部分是五言居多,大概七言诗难写,又不好驾驭吧。

对于同治帝的成绩单,慈禧太后明显是不满意的。就文化而论,慈禧的文论水平并不高,尽管她一直学习《治平宝鉴》,读写水准仍很有限,这一点儿我们从她罢免恭亲王奕訢的谕旨中就能看出大概。但是,她还是能够看出自己儿子的水平非常差劲儿。

所以,慈禧一方面严肃批评儿子不长进;另一方面,慈禧对她精心选择的老师多有不满,难免流露出责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