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徙(1 / 1)

清朝十二位帝王,都城有七个。七个都城中,有六个是努尔哈赤奠基的。努尔哈赤一生南征北闯,攻城略地,当他攻下一明朝座城池的时候,并不占领它,有的要拆掉,毁坏,掳走的是人口、牲畜、财富、金银等等,这些要掳往哪里呢?努尔哈赤很明确,是他的都城,也就是他的驻地。

一定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是费阿拉城,位于今天新宾满族县永陵镇二道河子村南。努尔哈赤起兵后第五年,起建的都城。“佛阿拉”为满语,意为“陈旧的山岗”。

费阿拉城肇建于万历十五年,29岁的努尔哈赤雄心勃勃,决定建筑一座城池,以之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这个最原始的都城是怎样的结构呢?

《满洲实录》:“筑城三层,启建楼台。”

城池的结构:费阿拉城的结构分为套城、外城和内城三层,内城中又设木栅,栅内是努尔哈赤的住所,有百余户,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外城住着八旗贵族,有400多户居民,是八旗兵丁。

城池的建造:城垣高3米;外城周长5公里,有4门;内城周长2公里,有4门。

修筑方式:从西门至南城墙,采用了人工土石垒筑。南城墙则随自然山脊沿南山而上,利用自然险峻的山体做山险墙。为了安全,又在山险墙上增加高50cm-100cm左右的土石混筑墙,以增强防御功能。

这就是努尔哈赤第一次修定的都城——费阿拉城。他在这里“自中称王”:发号施令,组织出兵,军事讨伐,处理政务,等等,政权的雏形形成了。这个都城的修建,为努尔哈赤施展才华,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壮大他的军事力量,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个都城,努尔哈赤使用了16个年头。从万历十五年启建,到万历三十一年首次迁都,整整过去了16年。在这16年的宝贵时间里,努尔哈赤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在这儿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发生在这里的可圈可点的重大事件有:

万历二十年,努尔哈赤34岁,十月,第八子皇太极出生,生母为孟古姐姐叶赫那拉氏。

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35岁,九月份,叶赫等九部来犯,在古勒山大败联军,名声大振。

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37岁,以“守边有功”,被明朝敕封为“龙虎将军”,官品晋升为二品。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41岁,二月,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并充当导师,进行指导。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43岁,正月,灭掉哈达,开启了征伐扈伦四部的序幕。

一徙

万历三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第一次迁徙都城,至赫图阿拉城。

《清太祖实录》:“上自虎拦哈达南岗,移于祖居苏克苏浒河,加哈河之间赫图阿拉地,筑城居之。”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山岗。曾经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与叔父凡察的驻地,也是是建州卫所在地,努尔哈赤也曾在此居住。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迁往费阿拉城,一住就是16年,直到万历三十一年,他再次迁徙赫图阿拉,等于是重归故里。

赫图阿拉城依势筑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岗之上,峭壁峥嵘;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城内地势南高北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垣。赫图阿拉分为内、外两城,占地总面积155.9万平方米。外城周长9华里,东西南北共有九个门,其中南三门、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内城周长5华里,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有南、北、东三个门;城墙高9尺,用土、木、石混合构筑。内城居住着努尔哈赤家族,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启运书院、文庙等;汗宫大衙门呈八角形,俗称“金銮殿”。外城居住着满族八旗兵卒,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廪区;城外居住着各种工匠,最多时,居民达到2万余户。

在这里,努尔哈赤从万历三十一年迁入,到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前往界凡,整整驻扎16年。16年里,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运筹帷幄,胸怀天下,发生了,并策划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49岁,与乌拉大战于乌碣岩,取得大捷。是年九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辉发城,灭掉了辉发部。

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55岁,正月统兵征乌拉,灭之,贝勒布占泰逃往叶赫部。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57岁,确定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军事建制规范化。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58岁,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是为天命元年。

天命三年,努尔哈赤60岁,四月十二日,颁布《兵法之书》,次日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

天命四年,努尔哈赤61岁,三月,明军四路来犯,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破明军,取得“萨尔浒大捷”。

“双徙”临门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驻扎了16年之后,万历四十七年,获得萨尔浒大捷,努尔哈赤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军事驻扎上,他有了新的想法。这年六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伐开原,凯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迁都界凡城。

《建州闻见录》:“者片城在两水间,极险阻。”

“者片”就是界凡。所以,努尔哈赤迁都界凡,主要的原因是地势险峻。界凡城,建于铁背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易守难攻。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努尔哈赤需要这样的地势。

所以,在开原大捷之后,准备凯旋回师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却另有打算,他和诸王大臣之间进行了一番讨论。

努尔哈赤:“我们就不回赫图阿拉了,都城前往界凡如何?”

诸王大臣:“我们不如回首都,那里水草丰美,兵强马壮,对我们有利。”

努尔哈赤:“你们不懂。行军往返,赫图阿拉比界凡更加费时间;我们如迁都界凡,出兵迅速,节省时间,到八月,我们又可以出师伐明了。”

这样,努尔哈赤说服了诸王大臣,顺利徙往界凡城。

铁背山海拔283.1米,城循山势筑成,墙环绕山脊,总周长4612.5米,面积约63000平方米。山城北面是陡立绝壁,南为陡坡。城墙距地表的高度皆在40米以上,最高可达百米。筑城利用山脊各段地势,筑成西卫城、内城、东卫城,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西卫城位于铁背山西端,南可控制苏子河口,西可俯视浑河河谷。城址平面呈方形,设南门,宽1米;城墙土筑,周长325米,髙2米,宽1.5米。内城位于铁背山中段,在险狭的山脊上筑成,城墙周长为2575米。北墙峭壁绝崖,长1212.5米,做成峭壁墙;南墙长1362.5米,做成石坡墙。努尔哈赤的行宫就在这里。东卫城在内城之东,北部、东部为石坡墙,南部为土石墙。东卫城设四门,北门邻近内城,另有三门,自东而西顺序称为南东门、南中门、南西门。

努尔哈赤在界凡城驻扎一年三个月,时间虽然短促,却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智取铁岭,擒拿喀尔喀贝勒介赛,灭掉叶赫部。尤其在本年八月,出兵灭掉叶赫部,扈伦四部尽归后金,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意义非凡。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努尔哈赤再迁都城,至萨尔浒城。

萨尔浒城在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位于界凡城西约10里。“萨尔浒”,满语,汉译为“木橱”,意思是树木繁茂。萨尔浒山峰峦叠嶂、溪谷纵横,形势险要,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此大败明兵,获得萨尔浒大捷。

萨尔浒城在萨尔浒山北半部,海拔193.2米。城墙周长4287.5米,分为北墙、东墙、南墙。萨尔浒城共5个城门:北门、西门、南门、东门;另有便门在南门西侧。城外有护城壕三个:北壕,位于北门东侧;东壕,位于东门南侧;南壕,在东壕之南,保护内城的安全。内城位于山城西部,是地势最高的地方,一条南北纵贯的山脊把山城分为内、外城。内城平面略近菱形,南北纵置;内城有南北二门,努尔哈赤就住在内城中。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城住的时间更加短暂,从天命五年九月迁进,到天明六年四月迁出,只有半年的时间。期间,努尔哈赤做了两件震惊明朝的大事件,就是天命六年三月,后金一鼓作气,接连攻下沈阳和辽阳。

努尔哈赤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两次迁徙都城,世所罕见。

“徙”上加“徙”

努尔哈赤对于都城是一迁再迁,已经让王公贝勒感到了不耐。但这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努尔哈赤开始了不间断地迁徙。

在萨尔浒驻扎半年后,努尔哈赤决定迁都辽阳城。

辽阳辽宁省中部,古称襄平、辽东城,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军,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占领了辽阳城。

那个时候,辽阳是整个辽东最大的城市,又是明朝辽东巡抚的驻地,明朝在关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然,努尔哈赤看中了这座城市,他想迁都于此。

《清太祖实录》:“天既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

努尔哈赤讲的如此轻松,要从萨尔浒城“移居”到辽阳城,故意淡化迁都这个严肃的话题。可是,尽管如此,王公贝勒还是嗅出了味道,与努尔哈赤进行了一番对话。

努尔哈赤道:“你们说说,我们占领了辽阳,我想就此移居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意见?”

王公贝勒道:“我们还是回到萨尔浒去,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要在这里。”

努尔哈赤道:“我们刚刚占领辽阳,如果撤出去,敌人会马上占领这里。到时候,我们还要发大军征讨。你们说是不是呢?”

王公贝勒:“是。”

努尔哈赤接着道:“这个地方,不仅位置重要,而且是联络蒙古、朝鲜的要害之地,我们一定不要放弃,否则,就逆天意了。”

王公贝勒再也无话可说,只好赞同努尔哈赤迁都辽阳。这样,努尔哈赤及其眷属们踩着红地毯进入辽阳城的大衙门,正式迁都于此。可是,谁都没想到,仅仅驻扎了一年的时间,到第二年的三月份,努尔哈赤又提出了建设新城的要求。他再次集合了王公贝勒,商讨这件事。

努尔哈赤道:“大家看看,我们搬进的辽阳城破败不堪,好多建筑都已经坍塌了,非常有伤尊严。”

王公贝勒道:“那我们何不返回萨尔浒去?”

努尔哈赤道:“不可以,这里是控制蒙古和朝鲜最好的位置,绝对不能舍弃。”

王公贝勒反驳道:“可是,如果营建新城,劳民伤财,必然遭到民怨啊。”

努尔哈赤立即进行了回击,似乎早有准备。

《清太祖实录》:“朕欲令降附之民筑城,而庐舍各自营建!”

听了努尔哈赤的这段话,大家无话可说。于是,按照他的计划,在辽阳城东的太子河畔,兴建宫殿、坛庙、城池、衙署,这就是东京城。

东京城在辽阳城东八里许,周城长达六里余,城高三丈五尺。城池东西长280丈,南北长262丈。城门有八个:迎阳门、韶阳门、龙源门、大顺门、大辽门、显德门、怀远门、安远门。

努尔哈赤如期迁入东京城,如愿以偿。

可是,四年后,“不安分”的努尔哈赤又提出了迁都的要求。辽阳最大,辽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为什么又要迁都?这次要迁往哪里呢?他要把都城从辽阳迁往沈阳。

按照资料记载,沈阳成只是辽阳城的一半大,之前的明朝行政机构,并没有关注到沈阳城。为此,王公大臣再也忍不住了,一定要与老汗王据理力争。

《清太祖实录》:“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李役繁兴,民不堪苦矣。”

王公大臣的这番话,说出了朝野的心声,也反应了老百姓的呼声,非常有力度,针对性很强。努尔哈赤会怎样应对呢?要知道,凡是老汗王决定的事情,无论多难,都要执行。

果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简明扼要地说出了沈阳的区位优势:

1、陆路交通发达。他说,沈阳四通八达,西征明朝,北征蒙古,南征朝鲜,距离沈阳路途最近,而且顺畅无比。

2、水路发达。他说,沈阳的浑河与苏克素浒河相同,水道通达,军事上优势地位明显。

3、物产丰饶。他说,沈阳有山有河,山中可以打猎;水中可以打鱼,物产丰美,这是物质基础。

列举了这么多理由,努尔哈赤看了看王公百官,生气地说:“沈阳城具备这么好的区位优势,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迁都沈阳呢?!”

就这样,努尔哈赤一锤定音:迁都沈阳。说走就走,天命十年三月初三日,他出东京城,住在虎皮驿;初四日,到达沈阳城。

努尔哈赤进入沈阳后,没有立即着手修建宫殿,仅在城内选择出合适地方,建设一个简单的临时“宫殿”,随后,他又开始了对明朝新的征伐。

努尔哈赤以战略家的眼光,一定都城,五次迁徙,可谓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