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转”(1 / 1)

努尔哈赤不敢停歇,马不停蹄地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他痛下决心,这件事必须要做了,时不我待。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转嫁

正当努尔哈赤登堂入室,僭号称汗的时候,突遭一大难题。万历四十五年,建州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大水冲毁了农田,农作物大部分毁于水灾。

颗粒无收,建州人民流离失所,饿死的人塞满了道路。

《光海君日记》:“今年民间饥困之患,近古所无,流离道路,饿殍相望。”

努尔哈赤没办法了,百姓流离失所,很快就会演化成动乱。到时候,不仅自己的远大目标难以实现,就是刚刚建立的大金国也可能会分崩离析。如何摆脱这个灾患,转危为安呢?努尔哈赤陷入深思。

努尔哈赤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掠夺。发动战争,对周边国家进行掠夺,或许会缓解这种压力。可是,周围的女真各部,基本上都被努尔哈赤统一了,只有一个部还游离于建州之外,那就是叶赫部,这个部落还在“逍遥法外”。

一想到叶赫部,努尔哈赤心里就不舒服。在那里不仅战事屡屡失利,而且丢了很多利益,那些与叶赫为敌的女真人,往往以叶赫为基地。叶赫成了策反建州的基地。

最关键的,是明朝支持叶赫。明朝的有识之士看到建州的强大,感受到了建州的威胁,便纷纷建议朝廷采取有力的措施,遏制建州的崛起。于是,他们锁定了叶赫部,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予以支持,争取对建州形成包围圈。

努尔哈赤理清了思路,目前建州的敌人是两个:一个是明朝,一个是叶赫。何不借这个机会,向全国发布战争令。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办法,可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这样,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宣言,《清太祖实录》这样记录: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凌辱,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转换

努尔哈赤发布的“七大恨”,是对明朝的宣战。看上去理由非常充分,七个仇恨,足以让国人义愤填膺了。可是,今天分析起来,却感到努尔哈赤的“七大恨”非常牵强。

一是旧事重提。

七大恨中父祖被杀之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25岁那年,他的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误杀。这件事儿人所共知,可是,当时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锁定的目标不是明朝,而是尼堪外兰。为此,明朝还对他进行了封赏,也算是对其有一个交代。

几十年来,努尔哈赤对明朝俯首称臣,并多次进京朝贡。他唯恐自己做事不周,朝廷不满意,尽量表现。如今,他却对朝廷反目,出尔反尔,让人大感意外。

所以,努尔哈赤旧事重提,陈词老调,一点儿都不新鲜。作为“七大恨”的头条,非常重要,应该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人所共知的新鲜头条,来说服人们,激发进军敌人的斗志。

第一恨陈词滥调,没有新意。

二是缺乏正能量。

“七大恨”中的“恨四”中提到了“叶赫老女”改嫁事宜。这件事儿,努尔哈赤明知不可为,而欲为之。

他不会不明白,“叶赫老女”永远都不会嫁给他。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与九部联军的战斗中,九部联军大败,叶赫部首领布斋被杀。关键是,叶赫部向努尔哈赤讨要布斋尸体的时候,努尔哈赤错误地做出了决策,居然将布斋尸体一劈两半,一半送还叶赫,一半留在了建州。从此建州与叶赫之间结下了深仇大恨,在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还会渴望“叶赫老女”嫁给自己吗?

第四恨缺乏正能量,不具备说服人的条件。

三是家仇的味道太浓,缺乏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

纵观“七大恨”,所列举的事项,家仇的味道太浓了。不管是他的父祖被杀,还是“叶赫老女”改嫁,那都是他的家事,并不是整个建州的民族利益。努尔哈赤的这个站位明显低了一些。

尽管如此,这个七大恨却发生了一个效果,那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先,它激起了“民族之恨”。通篇中,努尔哈赤把建州女真和叶赫女真割裂开来,划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势不两立。这种民族仇恨,因之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直到晚清的时候,谈到清亡之因,人们还引用这句话:“叶赫部就是剩下一个女子,也要报爱新觉罗杀身大仇。”为此,清朝灭亡于叶赫那拉氏的手中,似乎一语成谶。

其次,它激起了“国家之恨”。对于大明朝,建州的国人都知道,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不管建州人还是努尔哈赤本人,都赖以生存。可是,努尔哈赤突然宣布了“七大恨”,就反转了人们的认识,明朝的角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还有,努尔哈赤在“七大恨”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家恨”,更加连篇累牍地提出了“国恨”。他的臣民和将领被杀,利益被剥夺,等等,尽行罗列,这就把努尔哈赤的家恨一下子转化成了国恨。这个转换,非常重要,是努尔哈赤精心策划的结果。

努尔哈赤既实现了家仇与国恨的转换目的,那么,他前进的步伐就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