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物流时代,同行们都想尽办法增加订单,抢占市场份额,而王卫却按兵不动。外界许多人质疑王卫在撒“烟雾”,但王卫却认为,目前的顺丰业务足够他去发展,依然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正所谓“贪多嚼不烂,贵精不贵多”。把快递业务作为主营业务,踏实做好这一项业务,完全可以做到最出色,完全可以赢得人们的信赖。
成功的创业者懂得自制,他们清楚地明白自身的实力,不会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就扩大规模,而是先专注把眼下的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让自己的企业稳步发展。
柳传志在把企业做精方面非常在行。2012年,全球化的冲击和经济的下滑让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他提倡做企业要“先把碗里的饭吃到嘴里”,将当前做的业务研究透,一定要站稳。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先要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好,把自己行业的局势稳定好,这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企业努力提高生产率,不断挖潜、创新,降低库存,严控成本,把行业做透。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脑行业对外开放,IBM等公司涌进中国。2002—2003年时,联想打了败仗,主要败在发行渠道模式没有创新,败给了戴尔的发行直销模式。后来联想重新把戴尔的发行直销模式做了透彻研究,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直销+分销,很快联想就转败为胜。
正是因为柳传志在联想实施这种“吃好碗里的饭”的战略,才在2012年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中国电脑行业整体负增长的情况下,使得联想的市场份额增长了10.2%,远远超出同行业平均水平。到了2012年第三季度,联想的市场份额更是增长了15.7%,位居全球PC市场第二名。到了2013年第二季度,联想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6.7%,正式超越惠普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不管外面的“饼”多么大,创业者只有在自己的行业中做到无可替代,才能把目光投向外界,考虑更大的发展。而只顾眼前利益的扩张或是匆忙上市只能让企业涉入险境。
面对同样的问题,潘石屹也提醒创业者;“不要贪大,有一个小公司的心态是非常关键的。”
1992年潘石屹刚做房地产的时候很欣赏美国模式,那时候他看到麦当劳卖汉堡包,可口可乐卖饮料都能成为世界500强,希望按照美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做一家大公司。但3年后,有几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的消息让他对大公司有了清醒的认识:公司大是会带来很大好处,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多少年来,潘石屹亲眼目睹了中国建筑界的好大喜功,如宽阔的马路、巨大的广场、亚洲最高的楼。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潘石屹提出“小的是美好的”主张,坚持做“大型小公司”。
他坚持在一个行业—房地产发展,坚持在一个城市—北京发展。对于自己的谨小慎微他给出了这样的说法:“我们的重点是商业地产,重点是北京,现在95%以上的开发商都在开发住宅,可是在城市化方面,办公楼还是有缺口的,未来办公楼的缺口会更明显。”
2007年SOHO中国上市,募集了100多亿元的资金。2008年1月,SOHO中国对战术做了调整:死守北京,调查研究上海、天津市场。潘石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曾表示即使再有金融危机,也不会让公
司遭受灭顶之灾。
从年营业额来看,SOHO中国绝非小公司,但潘石屹时常嘱咐员工要把它看作一个小公司,最关键的是要有小公司的意识。因为公司大了,内部效率就会很低,船大了就掉不了头,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是潘石屹不愿看到的。大公司往往因为存在各种烦琐的程序,容易遏制人的创造性。当人们把时间都放在处理与各部门沟通上的时候,工作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潘石屹这样拥有做小公司的心态,在以大为美的时代,很多企业还是会贪大。贪大有两个含义:一是贪规模,也就是说,尽管是在起步阶段,也尽可能地将摊子铺大;二是贪大利,在很多管理者眼里,小利润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捕捉到鲸鱼才是真正的出海。殊不知,以新创企业那么瘦小的身板,即使是捕捉到鲸鱼,也有可能被噎死。
在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中,“一夜暴富”“一口吃成胖子”的梦想往往难以实现,贪大求快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利润的薄厚、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企业能否长久赢利。因此,新企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小利”做起,莫要让追求规模和利润压垮了自己。
总之,一味贪大,用豪赌代替实干精神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不要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创业者想要做“大”,必须先做“强”,从“小”做起,在有了牢固的基础之后,才能有稳固的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