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寻找生机(1 / 1)

2012年6月1日,“顺丰优选”上线,“优选”定位为全球美食网购商城,主营进口食品。王卫曾经对顺丰的内部员工如是说:“顺丰优选是一个不能失败的项目。”王卫对优选的期待并没有让优选的成长变得一帆风顺。

事实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优选在上线初期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而其他快递同行的电商之路也是磕磕绊绊。除了中国邮政与TOM集团联合打造的“邮乐网”运营良好之外,像E购宅急送、申通的“爱买超网”、中铁快运商城等均是惨淡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向来危机意识过人的王卫,对于优选似乎早有规划。从2012年10月的换帅风波中可以察觉出一些端倪。优选前CEO刘淼在位不到六个月就退位了,他曾坦言:“凭借顺丰的品牌,成绩至少不是现在的样子。”优选的重任落在了顺丰集团副总裁李东起肩上。

换帅之后的优选有所起色,三周内网站流量涨幅接近100%,相比之下,其他同类网站的流量下滑30%左右。然而,优选离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电子商务不是网络直销。流量多,并不代表卖出的产品多;卖出的产品多,并不代表电商企业就能赢利。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优选也不失时机。一方面,顺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得还是比较优秀的,这对建立良好的优选信用链是一种支撑。另一方面,顺丰可以同有经验的电商巨头强强联合,比如说可以同京东商城加强合作,互相利用各自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

自从1993年创业之初,王卫就已练就了在重重困境中寻找生机的敏锐和乐观。俞敏洪也坚信:“哪怕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

“绝望”与“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两个词语。在他看来,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时代的坎坷经历,还是创办新东方的艰难历程,都可以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来形容。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农民家庭。在他中关村新东方大厦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当年农村老家那间破旧房屋的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

1978年至1980年三年间,俞敏洪经历三次高考,他用坚持和毅力,冲破两次失败的阻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但是进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开始。在班上,俞敏洪是唯一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不会说普通话,班会上他做自我介绍时被同学们嘲笑成是在说“鸟语”。分班时,他从A班被调到最差的C班;大三时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人变得更加瘦削;大学读了五年,拼命努力,却一直是班上后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师,接下来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书生活。期间,周围的朋友们都陆续出国,俞敏洪也开始为自己的出国梦努力。1988年,俞敏洪开始刻苦攻读TOEFL和GRE,最终以高分通过了托福考试。

最后,俞敏洪拿到了美国一些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但是没有奖学金。当时他一穷二白,美国最低学费也得2万美金,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而他当时在北大的工资是100多块钱,怎么可能呢?算下来,在美国读书4年的学费,是俞敏洪222年的工资。因此,从1988年到1991年,俞敏洪的出国梦在拼命努力了三年多之后,还是没能实现。

后来俞敏洪在校外开设培训班,受到北大的处分,因这一沉重的打击而备感郁闷和屈辱的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在他离开的第二天,北大就立即收回了分给他的宿舍。转眼间,工作没有了,住房没有了,没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只能四处寻找房子。最后,为了节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庄一户农民的平房里,靠给房东的孩子辅导功课来抵消房租。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对于俞敏洪而言,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地,他万分感激。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让人近乎绝望的境地,反而激发出了俞敏洪寻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于已经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俞敏洪决定投身英语培训行业,放手一搏,在绝望的大山中,砍出希望的石头—创办自己的英语培训班。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块希望的石头,后来竟然如此熠熠生辉。

很多时候,绝望中的希望就如同藏在乌云背后的阳光一样,那些被乌云遮住双眼的人,如果能够拨开眼前的重重迷雾,跳过内心自我设置的樊篱,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绝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因此,没有绝望的事,只有绝望的人。那些最终能让生命辉煌的人,会始终坚信:眼前的迷雾只是暂时的,任何事情都能够解决,只要不被眼前的“绝望”吓倒,一步一步整理思路,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看到希望的光亮和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