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个人都带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信息,生命信息的读取就像调频一样,你调对频率了,它就开始呼应你。比如有的人喜欢山水,山水就会唤起他很多的信息,然后他就会感悟这些信息并会放大这些信息的美好。
彭江涛:一个画家进到山里可以画出一幅非常美丽的丹青;一个音乐家可以谱出一首青春圆舞曲;一个舞蹈家可以跳出来一个成龙之舞;一个作家会写出一本非常好的《山里的早晨》;一对有好感的朋友可能会在山里萌生恋情;一对夫妻也有可能在山里分手。我们把这个叫什么?叫信息读取。
但生命信息的读取也会有假象。比如说,我们爱一个人恨一个人,就是最大的假象!我们今天爱这个人,明天就可能恨他;我们今天还欣赏这个人的某个优点,明天却说不喜欢。这不是假象是什么?所以说,爱恨情仇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骗局,就是我们情感读取上的最大骗局。我们今天说,这个东西太好了,太妙啦!过两天又移情别恋另一个新东西……
作者:这就是说我们是否能正确解读生命信息了。所谓“万物为心造”,我们对万物的认识其实就是在读取生命的信息。而读法、读的结果、读没读对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您怎么看生命信息的读取呢?
彭江涛:是的。所以在读取信息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动作叫做“归零”。任何人在读取一个新的东西时都要“清零”。如果不“清零”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累加或者叠加,那读取就会产生错误。就像我们用仪表测速度时,一定要先“清零”再开始,不能带着原来的数据去测。但我们读取信息时往往都是带着原来的“速度”,也就是自己的过去经历和心理定势去读的,所以往往都会产生叠加上的错误,这个错误叫做主观臆断。错误的结果就是离真相越来越远,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清零”造成的。只有“清零”才能看到事物的“究竟”。
作者:那么信息读取的环节是什么。
彭江涛:信息读取很简单。第一就是以中庸之道,不左不右客观地读取信息;第二就是不“着”,执着的“着”。看到就看到了,重点是“记”而不是“看”。就像秒表一样,只是来“记”时间,并不在乎你跑得是否优美,是否得冠军。秒表的功能就是瞬间记录,我们读取信息也是瞬间把概念搞定。比如老人就是因为悟道了,所以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如果你会问老人:您觉得我怎么样啊?他说好……那您觉得他怎么样啊?他也说好……那您觉得他/她他怎么样呢?他还是说好好好……他都会说好!而年轻人就不会。他们会马上说他是一,他是二,他是三,他是五六七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带着“分别”,而这种“分别”会导致我们的“妄想”和“执着”,用分别、妄想、执着的心态来读取信息就会出问题。
正确读取信息需要我们尽量进入“无我”的状态,尽量按原始状态去记录。记录完,那个记录的东西也终将被“清零”。也就是当人经常学会“清零”的时候,就容易保持最佳的状态。如果人经常去累加,就容易出现崩溃。就像一台电脑,如果你经常不断地去装信息、资料,总有一天电脑会装满,因此需要定期删除一些东西!这个时候也是我们最难的时候,因为你面临着“取舍”。因为你脑袋里东西装得太多了,让你“取舍”的时候你反而不知道该“取舍”什么,觉得什么都很重要,都舍不得,哪怕里面有病毒(这些病毒就是贪嗔痴慢疑),病毒肯定会影响信息读取的。
作者:怎么才能正确读取信息呢?
彭江涛:人第一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要实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同时建构自己的社会价值。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理论都会找到最好的一句话:为什么活着?为信仰活着。我们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生中该得的东西很多,有爱情,有财富,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你去得。但人这一辈子最应该得的,就是把自己真正地找到,活明白。人这一辈子最该怕的是什么?是这辈子等你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已经错失了!
作者:也就是说人要找回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或修正自己不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了才能正确读取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信息,是吗?
彭江涛:是的。我经常去三个地方。一是幼儿园,想想自己小时候怎么样,努力感觉自己小时候看世界的心态。二是去医院,去医院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一天也需要别人的照顾。三是多去火葬场。每当送走一个人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知道人生无常。还有就是多去山水之间,去体会自然之美。我经常做任何事都问三个问题,比如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快乐吗?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比如上班:为什么上班?上班快乐吗?上班的意义是什么?比如离婚:为什么离婚?离婚快乐吗?离婚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如果这三个回答都是否定的怎么办呢?
彭江涛:那就要做修正了。所以经常问“为什么”,就是在对自己做一个判断,也会让自己走入更深的“内在”。
作者:人修正自己就是为了减少对生命信息的误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品质,减少因为误解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为了活得更精彩。
彭江涛:是的!人为什么需要好好地活着,有品质地活着?因为你活着的意义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因为人习惯于以一种“利己”的心态看人看事,而恰恰因为这样导致误读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产生痛苦。所以有人问我人为何痛苦时,我会说:“痛苦就是有大量空闲时间思考幸福何时来临!”
作者:所以有了正确的角度和方式才能让信息读取得相对正确;只能说相对。如果说读取信息的角度和方式不准确,那么这个信息读取出来就完全变成了妄想。
彭江涛:对,所以我前面说了那个“观”字。读取信息不是读,也不是听,也不是猜,而是“观”。比如夫妻冲突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是某个所谓引发冲突的“事实”导致的情绪。但如果你不去“观”,你会发现你读取的“事实”表达的信息很多都是错的,是你带着你过去的认知和思维的解读。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观”,就会明白,哦,原来我老婆发脾气是因为她内心孤独,所以说,这个“观”字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作者:“观”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彭江涛:“观”就像喝茶,首先要洗茶。为什么“观”?就是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先去掉。吵架时你不“观”老婆的内心,而去“观”她的声音怎么刺耳,形象怎么可憎,那就别“观”啦,本身就有问题了,因为你心里静不下来,你“观”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吗?因此第一是要清理归零;第二在“观”的过程中使自己进入一个自然的状态,而不是事先定义好了的,比如我要去看看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想那会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妄想”,这个“妄想”可能在你心里起作用;不起心动念才看到事物的本质;要抓住本质的东西,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表象的纠结中。人在喝酒的时候是应该关注酒杯还是酒呢?第三要有准确的信息导向。你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在要的过程中去做减法、去归零。
作者: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出现这么多的矛盾、纠结、战争,就是因为人们无法“观”。无法正确地读取信息,才会出现人际纠葛,事业的纠葛,家庭的纠葛……说到底,还是人类缺乏自觉和内观。
彭江涛:作为社会的群体,最关键的就是把握自我。我们在去拯救别人的之前先拯救自我。所以佛家说自觉,觉他,觉友情。你自己先得明白过来。如果你自己还是穷人,怎么帮助别人解决温饱?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正知、正见、正觉的人。生命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个人如果过分地陷入自我、自恋,就像套在套子里的人一样与世隔绝不是一件好事。一个人不论是学佛也好、修道也好,首先要和社会相融合;第二要做一个社会的积极因素,不做消极因素。我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我希望我周边的人常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就是生清净心。有人说欢喜心和清净心是两个概念啊,一个人连欢喜都没有怎么能生清净心呢?一个人总是纠结着,怎么能清净呢?如果他说,我快乐着呢!我高兴着呢!他进入清净状态就会很容易。如果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人都常生欢喜心,常生赞扬心,能够主动包容别人,这个社会也就进步了!但我们今天听到的满耳朵都是批判、抱怨,很可怕。
作者:如果有人执着地愿意误读信息,还觉得自己读取的信息绝对正确,并愿意为了这种自认为正确的错误读取付出人生、事业、家庭甚至生命的代价,怎么办?
彭江涛:要想正确读取信息,我们首先需要把频道调好,否则盲目地读取别人,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就像我们说的师者,传道,解惑,授业。如果你自己还没搞清楚,怎么去给人解惑?解来解去就可能误人子弟了。读取信息也一样,自己是不是进入了那种清净的状态?否则读取的就不是信息,更多是妄想和猜忌,所以是佛是魔都在你的心!
信息也一样。什么叫最关键的信息?我们判断这个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的时候,即便我们前面读取的信息是正确的,如果最后一步判断是错误的,那就出问题了。“观”,就要去修,去实修,在生活中改变自己。所以我是一个强烈倡导生活中规范自己、承担道德责任的人。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把自己规范得很好,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他已经是一个修行的身体力行者了,何必偏去在意是否有“观”的形式呢?“观”别人,“观”自己,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观”的过程也是自我的修正过程。
作者:如果调频正确,信息就很容易正确读取;但如果不正确,就会扭曲信息。比如有些关系,某一方会故意切断你的某些信息交流频道,故意不让你读取生命信息,甚至会故意歪曲某些信息,误读信息就百分之百了。
彭江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谈谈人类解读和表达信息的情感和心态。因为理解了人是用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来读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然后面才能理解他。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信息读取都是有时间划分的:过去,过去完成,现在,将来。人的心理情感也是分时态的。我们对过去的心态有:过去,过去完成;还有一种是过去未完成的心态。过去未完成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过去完成心态一般是确定的。
我们的心态会因为价值和利益对现在事物的判断出现不同的状态。因为基于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对将来是有预估的。而这个预估往往受到过去的影响,受到过去未完成那部分的影响。实际上我们今天对未来的判断经常有我们过去未完成的影子。譬如说初恋。因为初恋未完成,虽然已经是过去时了,但它会在我们将来的某一时间段爆发出来。为什么?因为它未完成,所以在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里有去完成它的期望,在将来某一天就会把它呼唤出来。有些人因为旧情萌发而有婚外情;有些人把初恋情人的未完成的期望带入婚姻关系里,造成当下婚姻的阴影,就是这种状态的结果。但明白自己这种潜意识的人很少。
那么现在呢?对应的是过去完成。因为你完成过,所以你有经验有积累,对现在的把握基本上是有一定的情感支配权的。譬如说你完成过婚姻,你对婚姻就会有现在的认知和感悟。将来往往和过去也有个分不开的东西。
就是说过去虽然过去了,但它还存在于我们现在的心里,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那现在是什么?现在是我们天天要做的事情,但是天天做的事情恰恰有很多都是未来和过去的。所以如果我们把现在作为一个人的话,那么过去和未来恰恰是我们人的两只手,或者两只眼,它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情感生活。所以你不要说忘掉过去,忘掉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是要忘记过去完成,已经完成的你就不要再想了!而将来的期盼是什么?从真正意义上讲,人对未来都是充满了美好愿景的,但是因为未来不确定,所以人又是很郁闷的。
作者:您的意思是不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够比较正确地解读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信息?
彭江涛:是的。这就是对待事物,包括自己情感和情绪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看事物、看问题,才能正确解读信息。
人的生命信息其实是人自己对立起来的,比如好、坏、善、恶、美、丑,都是人自己贴的标签。所以读取生命信息的时候就要不带有情感色彩,当你带有情感尤其是负面情感“读”的时候,就会有“我执”。有“我”在里面,读取信息的结果就不同了。每个人的情感不一样,“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价值取向也就不一样,这就是利益相关性。价值的增加和价值的减少,就是利益相关性的正向、负向甚至归零、零状态。这就是我后面要讲到的静心状态。实际上,我们把价值增减看得很淡的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垢不净,没有什么好的和坏的,没有分别心,用平静的、平等的眼光去读取世界,我们获取的信息就相对比较准确了。
作者:所以您认为读取信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一种不带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己见的心态,才能相对准确地读取信息。是吗?
彭江涛:是的。所以,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时把自己的感觉第一时间说出来:啊!太美了!啊!太不好了!这个好坏的判断和感觉都是你在读取的过程中内心深处的一种迸发,而不代表事物本身!我们心情好时,看到路边的小草小花你也会赞叹;但我们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觉得的不顺眼。
误读信息是不了解我们内在的心性。我们总在打压我们的心性,用皮鞭、用各种**来降伏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同时又努力想满足它的喜好。我们错以为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满足我们心灵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对我们所谓的心灵追求亦步亦趋,命名为理想;而这个心灵呢,也一直因为我们的追求而迎合我们的所谓需求。那么就变成了这两种东西都不是真的。
而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降伏了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顺着我们的欲望和占有欲去行动;还有的时候是我们的心战胜了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感到了心的存在,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可以和我们的心沟通,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和我们的心对话,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解脱。那么我们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心,甚至可以使我们的心得到提升,达到一个高度。
其实我们的心根本不用你去提升,它本身存在一种自性状态。你的自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只需要你去察觉,去发现。
于是我们又犯了错误:我们对牛弹琴,对牛吟诵,又认为牛接受了我们对它歌唱,对它抚摸……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牛还是牛,牧童还是那个牧童,牛和牧童还是没有沟通起来。
只有到了“忘我”的状态才会统一起来:牛是牛,我们是我们;心还是那个心,我们还是我们。这个时候就不再有“我”的存在,不再有什么降伏,大道圆融了。
佛家有一个说法,我们从做客人变成了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说,我们不再把心性、把牛当成我们的“对立方”,而把牛和我变成了“牛我合一”。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终于骑上了牛背。牛呢,沿着路自由地行走;我们坐在牛背上享受大把的时间、去欣赏周围的风光。你会发现,牛按照牛的方向走,我们按照我们的眼神和心灵去游**,“人牛合一”了,也就是心我合一了。
下一步又是什么呢?人和牛不但是牛我合一,而且牛中有我,我中有牛。就是说我跟牛根本不需要笛声也不需要草,我和牛之间只需要一个轻轻的互动的眼神,牛就懂了我,我也懂了牛。这种乐趣是什么呢?是:我就是牛,牛就是我。
作者:这种合一是一种境界啊!这种境界也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彭江涛:所以我们经常要学会滋养我们的心,比如给我们的心奉上我们自己的音乐,奉上我们自己的绘画,把我们美好的东西作为祭品奉献给我们的内在。我们要给心制造美的氛围,比如喝茶,听音乐,欣赏自然风光;比如去画一幅优美的作品,做一个精美的菜肴……这些我们都认为是在陶冶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得以减压、得到释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的是我们的真我需要这些东西,还是需要这些东西的是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加了一个注解:认为是我的心需要?有了这份提醒,这份觉知,我们的心才会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