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快乐,才会感染他人。人人都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同理,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快乐。时刻提醒自己:痛苦是可以打败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快乐,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就是给自己创造快乐!
人们都希望保持快乐的心境,远离那些令人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快乐是什么?其实快乐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豁达的感觉,和一种博大的爱。它在具备大爱的人的心田里生长,积极、乐观、友善、宽容这些品质作为它的肥料。不管我们身居什么位置,也不管是富翁还是乞丐,若我们能用这些肥料经常地去培育它、浇灌它,快乐和幸福就会在你的心田里茁壮地成长,也将会遍布周围人的心田。远离痛苦和失败,就尝试着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吧!
快乐超越了痛苦,让人藐视失败,重新获得成功的勇气。一旦人们感觉到了快乐,人们就会努力地去追求它,因为任何人都愿意生活在舒心的环境中。快乐同样具有“群体”性,一个人的快乐也许并不会长久,你的快乐只有能“感染”所在的群体,它才是持久的、完美的,同时一个人只要融入一个快乐的群体,他就会感觉到友善的存在,并能够善待他人,找到快乐的感觉。所以说,快乐是一种群体的快乐。
带给他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受到愉悦。我们内心的富足,远胜过金钱的富足,快乐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快乐是个人的感觉,但它来自于周围的环境,来自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群体,来自于外界对我们的信任、支持、理解、宽容和爱护,在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真心、诚心、善心,将痛苦和失败踩在脚下。付出与回报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的关系,它们的大小成正比,你给别人的快乐越多,自己也会越快乐。哈理斯是著名专栏作家,一次他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表情冷漠,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他。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成熟的人会掌握自己的快乐钥匙,他不会将自己的快乐交给他人来掌控,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传给别人。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人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以至于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之中。
可悲的是,那些时常感到痛苦的人常常让别人来控制他们自己的心情。试想,当我们的情绪受他人掌控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也无能为力,抱怨与痛苦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我们责怪他人的时候,同时在传达着一个讯息:“我这样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别人要为我的痛苦负责!”这时候我们就把一个重大的责任托给周围的人,即自己的快乐受制于他人。我们似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只能痛苦地任人摆布,这种痛苦是可悲的。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还有同样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绝望之时,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件事: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他摆脱了痛苦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上述故事里,说明了带给他人激励,就会帮助他人摆脱痛苦,远离失败、找到快乐,自己也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假如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嘲笑中,往往会自甘平庸,甚至心理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和善意的激励,则可能引导他走入人生正途。
拥有快乐的人必须具备乐观豁达的心胸,善良宽容的品质、积极向上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性格、善于鼓舞他人的善心。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诚心、善心去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感恩”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很快忘记别人过错,牢牢地记下别人的帮助和爱护,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远离痛苦、拥有快乐和友谊的人。
远离痛苦和失败,既要找到我们的快乐钥匙,又要善于激励他人走出痛苦的困境!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其实我们身处的地方,不管是环境还是人、事、物都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起伏,但我们不能忘记掌握自己的快乐,激励他人走上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