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身体的不和谐,会造成生命的不和谐,比如内心对事业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身体上就是不行动,心头被焦急之火灼伤,而身体却懒散得如同一摊烂泥。内心的想法要通过身体来实践,这就如同禅门中的教导,在静坐、冥想时得来的觉醒要落实到生活中。如此,才不至于造成心灵和身体的不和谐。
让身体和心灵都活动起来,生命才能是新鲜的,人生才能是健全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力才会永远保持着敏锐性。心里想的多,但什么都不做,这和只是一味做事但不用心思的人一样,都处于身心失衡状态。
人与人的那点差异不过是表相的差异,而我们选择是亲近一个人还是远离一个人,应该更多地是看其内在本质。但很可惜,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表相上打转。
禅师们在参禅的过程中免不了受到师父的责骂,这看似冷漠严酷、缺少温情的方式,其实深含着一种慈爱。只看到冷漠严酷的人会认为禅是不近人情的,但通过这种“不近人情”的方式而有所领悟和成就的人却明白,如果生活在虚伪和妄想的包围下,那么永远也无法触摸到自己的心灵。生活就好比这不近人情的严师,看起来它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难题,但在克服了这些难题之后我们再去看便不难发现,正是生活的严酷造就了我们的坚强。
每个人的天赋、秉性都不同,但在禅家来看,具有一般能力,但能够不断努力、不断下功夫的人,也能在细微之处体味到禅的意趣。这个道理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成功往往都属于锲而不舍的人,而那些自恃聪明却不肯努力的人,最后恐怕只能仰头望着别人的成就了。
生命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应当充分地加以活用,而不是对它们视而不见,从而造成浪费。当然,这需要我们保持着心灵的敏锐,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从过度的欲望、无休止的抱怨、不间断的执着、妄念和偏见中走出来。
一个真正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禅心的人,他以最虔诚的心对待生活里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他用最深刻的体验来面对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当下。他选择无差别地对待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力求尽心尽力,而不求诸事完美。他不思任何回报地做善事,但越是这样,他便越是得到种种回报,虽然这不是他本心所求。
不向命运有所企求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心有所求,心就必定会有苦恼。倒不如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可以在脑中给未来的生活画一幅美好的图景,但也有勇气接受图景无法变成现实的残酷。这既需要相当的生活热情,也需要足够的人生勇气。
生活的意义,只能在生活中寻找,如果逃离生活,要去别处另寻一个人生,那么不论你逃去哪里都不可能过得太好。真正能把苦日子都过得有滋味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改变自心,再进而改变命运开始做起的。因为他们心上的转变,生活也开始在改变,这种体验是真切实在的,是人人皆可享受到的。
假如我们对现前的生活感到不满,那就再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便好。虽说生活中充满了压力、苦痛和不公平,似乎是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一味地抱怨就能解决问题吗?愁眉苦脸就真的能改变生活吗?既然这些都没什么用,那就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吧。
如果对自己的心念无法明白、自主,就会长期被外界所影响。他人的一句批评就引发了嗔恨;他人的一句赞美就洋洋自得。一个人如果他经常被外界影响喜怒哀乐,被外界左右自己的情绪心念,那么他就完全丧失了对生命的自主权。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从受外界左右、干扰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就应该做一个既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又不封闭自己的“观察者”。你看那些对你议论纷纷的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评判别人上了,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一塌糊涂,甚至他们都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呢。而你却坚定地朝着目标行进,或早或迟,你总能走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人类虽然创造了潮流时尚的现代化生活,但这种生活却并没有真正地利益人们。当人们沉溺在周而复始的享乐中时,不过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在享乐之后,人们身心疲倦,根本提不起生活的斗志,甚至还会产生孤独无依的苦闷。所以,生活禅倡导人们过一种轻松、充实但却充满斗志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里不需要有太多的物质,如果生活有所保障,每天都忙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累了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人们之间保持简单的关系,这岂不是比无节制的享乐更有趣吗?
一个满心烦恼的年轻人找到南隐禅师,禅师很慈悲地给他开解烦恼。但这个年轻人却说:“这些大道理,我早就听过了,看来,禅师并不能帮助我啊。”那些自满、傲慢、对他人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别人的智慧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益处。
有个性格暴躁的人找到昭引禅师,他说:“我的脾气很大,如何来改我的脾气呢?”昭引禅师就说:“这都是从嗔心而起;我跟你化个缘,你把嗔心给我吧。”这个人说:“禅师说笑了,嗔心长在我自己身上,怎么给你。”昭引禅师说:“哦,那就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吧。”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