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要紧一个“平”字(1 / 1)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释义】

只有清静恬淡无为者,才比看重养生的人高明。

【智慧解析】

老子认为,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础,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想治理天下,就必须学会清静恬淡。只有保持恬淡之心、乐观之态才能安之若素地做事。

道家认为,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生的道理。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败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思想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他以其祖宗先人的文治武功而骄傲自豪并奉为楷模,因此,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他少年立志,以治国安邦、建功立业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决心干一番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的事业。

从 29岁至 41岁,胸怀大志的陶渊明先后五次为官,但是他的性格耿直,“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每一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每一次为官都获得与其理想追求相反的人生体验,以致信仰动摇,每次都辞官而去。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认为为官实在是误入歧途,在他 41岁时,他辞去彭泽县令之职,决定回归田园生活。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此为转折和标志,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在陶渊明归田之后,他便把自己的整个生活和精神皈依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了,不仅是他的日常生活,而且他的诗都充分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和眷恋。在日常生活中,陶渊明和家人都参与耕作,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陶渊明不仅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还受到了道家的崇尚自然、任其自得以及追求“真”“淳”的思想熏陶。而且魏晋时期玄学“贵无”,讲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平淡”之境,这些也都深深印入了陶渊明的头脑中。

另外,陶渊明从出仕到归田,生活历尽艰辛,促使其人生观发生改变,从曾经拥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发展到皈依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他的思想表现出一种皈依自然、平淡、率真的观念,透出其独具的“平和”心境。他豁达、平和地对待生活,从容不迫地直面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辛和苦难,始终固守恬淡高洁的情操。他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哲学给了后人很多启发。

其实,人生最紧要的就是一个“平”字,平淡、平和。我们需要以一种平淡的心境对待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感情,看待一切。

平淡,就是不要勉强去追求轰轰烈烈和惊天动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光是要在平淡中度过的。人的一生如果有轰轰烈烈和惊天动地干事业的机遇,当然不应错过,那是“天降大任”,理当应时履命,但对我辈小民,此等机会千载难逢。没有这样的机会,切不可勉强自己,“故作不平凡状”,岂不贻笑大方?

平和,就是以平常心对待生命中的一切。老百姓说“天掉下来也要把气喘匀和”,话糙理不糙。一个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得与失最终都是身外物,顺其自然,不应强求,而且,还要有的时候想到无,多的时候想到少,高的时候想到低,富的时候想到穷,苦的时候想到乐,得意的时候不忘形,穷困的时候不潦倒。古人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所教导的重视我们时时保持这种平和之心。

幸福是用平和的心态对生活的一种满足。只要你用平和的心感悟生活,幸福就会离你很近。以平淡平和的心笑看人生,你会过得更轻松、更自由、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