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保持真性情(1 / 1)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释义】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作“玄德”。这就是最高深的修养境界了。

【智慧解析】

自然天道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形状存在、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居功自恃,统领万物而不对万物强加宰制,这才是最深远的“德”。“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老子理想的道德。

《道德经》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都出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话。大概是老子有意中的无意吧。“玄德”二字,在第六十五章还出现过,这更说明了老子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买卖。管仲没有钱,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赚钱后,管仲拿的比鲍叔牙还多。

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

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后来,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在莒国。这时,管仲已经做了公子纠的师傅,而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张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

最终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立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

齐桓公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让他来当宰相才对呀!”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想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因为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才。”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最后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越来越富强了。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关系,如果用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鲍叔牙对管仲有再生之德、推荐之恩,他却从未将自己的这份功劳、这份恩情挂在嘴上或是记在心里,可谓“生而不有”;管仲这匹千里马是被鲍叔牙拉到齐桓公面前的,齐桓公是伯乐,正是他们才使管仲立下了不世之功,人们只知有管仲而不知有君王,只知有管仲而不知有鲍叔牙。管仲却没有自恃功大而有过什么非分之想,没有作出过什么出格的举动,还经常主动为君王分谤,可谓“为而不恃”;齐桓公有容人之量、知人之明、用人之法。他敢于放手使用千里马,连缰绳都没带,不怕马跑了,不怕马野了伤人,是驭马的主人却没有主宰千里马,可谓“长而不宰”。

老子教我们,人活着应当超然于世,回归生命的本真。现代人要能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淡泊名利,拒绝世故,远离机谋,莫争霸权,努力保持真性情。不要在盲目追求过程中误入歧途,忘却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