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道德经·第十六章》
【释义】
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公平,公平就能无所不包。
【智慧解析】
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会非常累。所以,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学会生活,学会宽容。
道家、儒家、佛家,都主张宽容。例如,有这么一句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凡有弥勒佛的寺庙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就是讲度量的,人能达到能容天下万事万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进入“禅”的高层境界了。度量,是对他人长处、短处和过错的一种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团结人、纳众谋,以成其强大,对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十分有益。
弥勒佛,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其肚大过人、笑容满面的形象给人有益的启迪。有首打油诗写道:“占便宜处失便宜,吃得亏时天自知。但把此心摆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内心正直、胸怀雅量,才能包容万物,才能以美好善良之心看待万物。
宽容在人际交往、朋友关系、婚姻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一、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真诚地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处在祥和、幸福的氛围中。
二、友谊也需要宽容来保持新鲜,当我们在朋友有了过失,或是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应给予朋友最大的关怀、最无私的谅解。如此,我们会因为宽容了朋友,自己也感觉很踏实。
三、在婚姻关系中,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过失,能够增进亲密关系,使婚姻生活更加和谐,家庭生活更幸福。试想,若有人爱你,而不计较你的偶尔犯错,甚至你做错了事情他也包容你时,你无法不更爱他。
四、宽容可以把亲人之间的敌视、嫉妒、不满和愤恨等,统统逐渐溶化。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误会甚至伤害,如果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就会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反之,忘记和宽容不开心的事、人,则对我们的健康大有益处。实验表明:人在记仇怀恨时,心跳会加快,血压会上升,而在心怀慈悲、宽容对方的错误时,心跳会减慢。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呢?
一、不计较。不如意的事来临时,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受人讥讽,不要睚眦必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
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勺子总会碰锅沿,脚板总要擦地皮”,但是请记住“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是耿耿于怀呢?要知道,没有度量的人,是干不出什么事业,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二、忍耐。对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淡然处之,唯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三、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患难之交”“亲朋好友”,还是“金玉良缘”“模范丈夫”,都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矛盾、苦恼常被掩饰在成功的光环下,而掩盖的工具恰恰是宽容。不必羡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
四、原谅别人的过失。面对别人的伤害,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怨恨,有的人则极端地选择了报复。为何不选择宽容呢?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廉洁、谦和的人品,在同僚中,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大家的某种典范。
后来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但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隘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反目成仇。
有一回,洛阳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间,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轮到王安石,王安石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以牙还牙,二人便打起嘴仗。
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贬低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司马光(1019~ 1086年),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学家。“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马牛”的牛脾气更激化了他们的冲突。王安石作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司马光也不是好惹的,他又是上书,又是面陈,告了“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予的特殊权力,拉拢了一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结论是:此人不是良臣,而是贼民。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而达到谦和的境界。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在老年时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升级,主要在于双方不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可以说天天都有人在犯错误,只不过有轻重不同而已。
宽容绝不意味着放纵、纵容、偏袒与迁就,宽容错误绝不是纵容对方犯错,更不是对对方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而是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其正确引导,给予其改过的勇气与机会。
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但是,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该包容的就不能包容,要有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否则,就会演变为包庇。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别人,过分的包容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来对方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