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释义】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仿佛有缺陷,但是他的作用却永不衰竭。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仿佛是空的,但他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智慧解析】
老子教导我们一种境界,叫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最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非常充盈的东西,要留一点空隙,这样才有一种生命的张力,有一个后劲。看上去大成而带一点缺失,看上去充盈而带有一点空隙,这个作用将永远不衰竭,永远用不完。
老子讲“大成若缺”,其实不过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我们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西汉的萧何,在辅佐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功劳最大,被刘邦封为酂侯,赐予的食邑也最多。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 196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邯郸镇压。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为高祖除去了心腹大患,于是汉高祖立即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 5000户,并令 500名士卒、一名都尉作为萧何的卫队。
为此,许多大臣都来祝贺,唯独谋士陈平深表担忧,对相国萧何说:
“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而您却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设置卫队保护您,并非以此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萧何深以为然,立刻听从了陈平的建议。高祖果然非常欢喜。
汉高帝十二年(前 195)的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又亲自率军征讨,征战期间屡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竭力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此时,又有一个门客劝告萧何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于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深受百姓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民望太高,有可能震撼关中,对他有不利。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在民间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才不会加害于您。”于是萧何又听从了门客的规劝,高祖果然放下心来,从此不再派人查问。
高祖征罢黥布叛军归来,民众纷纷拦路告状,控告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于是召见萧何,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并把百姓的上书都交给萧何,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家产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夺取。”萧何的后代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共有四世,但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在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中没有谁能够跟萧何这种情况相比。
太史公评价萧何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威,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则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
正是因为萧何成功运用了“大成若缺”的方式,不但在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使得他亲自制定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得以继续延续下去,为开创“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所谓“其用不弊”。
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作用永不衰退。这里的“有所欠缺”,指做事留有余地,这样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也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经久不息地发展下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一个大境界,就是说,你最大的容纳是虚无的,只有虚无才能容纳无穷的未来。正如一个杯子它须是虚空的才可能装进水,一个塞满物体的容器,是不可能装进它应该容纳的东西的。做人处世,也要遵循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