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与坏习惯说再见(1 / 1)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惯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想改变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天,一位睿智的老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老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到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深,就越难以根除。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甩掉坏习惯的要诀是代之以好习惯。这样的改变往往在一个月内就可完成。办法如下:

(1)选择适当时间

事不宜迟,想改变习惯而又一再地拖延,不会有好的效果。选择一个轻松闲适的时间多尝试几次,会使坏习惯向好习惯转化。

(2)运用意愿力而非意志力

习惯所以形成,是因为潜意识把这种行为跟愉快、慰藉或满足联系起来。潜意识不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而是情绪活动的中心。“这种习惯会毁掉你的一生。”理智这样说,潜意识却不理会,它“害怕”放弃一种一向令它得到安慰的习惯。运用理智对抗潜意识,简直难以制胜。因此,要戒掉恶习,意志力不及意愿力有效。

(3)找个替代品

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破除坏习惯就会容易得多。有两种好习惯特别有助于戒除大部分的坏习惯。第一是采用一个有营养和调节得宜的食谱。情绪不稳定使人更依赖坏习惯所带来的慰藉,所以,多吃营养品,防止因不良饮食习惯而造成血糖时升时降,有助于稳定情绪。

第二是经常做适度运动。这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也会刺激脑啡(脑内一种天然类吗啡化学物质)的产生。近年科学研究指出,缓步跑的人所以感受到自然产生的“奔跑快感”,全是脑啡的作用。

(4)按部就班

一旦决定改变习惯,就拟订当月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善于利用目标的“吸引力”。如果目标太大,就把它化整为零。达成一项小目标时不妨自我奖励一下,借以加强目标的吸引力。

(5)切勿气馁

成功值得奖励,但失败也不必惩罚。在改变习惯的时间内如果偶有失误,不要引咎自责或放弃。一次失误不见得是故态复萌。

人们往往认为,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达到,终会成为破坏力量。然而只要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那种愿望也会消散,而自制力则会因此加强。

避免重染旧习比最初戒掉时更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新形象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