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候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让朋友变成仇人,可以功败垂成,更可以改变人生。可见,说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到处都会受人欢迎。他们能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成为朋友;他们能够为人们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和误会;他们能够安抚人们烦闷的心灵,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能够鼓励悲观厌世的人,使其微笑着迎接新生活。
人生要想提高质量,说话就需要提高水平。时至今日,语言已成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说话更是人际沟通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提高说话水平,掌握语言艺术,已发展成为如今成功人生的必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说话的水平,掌握高水准的语言技能。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所以说话水平技巧只能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只要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驾驭语言,潇洒从容地与他人交流。
比如,恰当地把说话中不同的问语使用好,就能取得满意的办事效果。应该注意的是,对小孩或同龄人,说话要坦诚、亲切;对老年人或自己的师长,则要尊重他们,让人感觉到你这个晚辈懂礼貌、有教养。
话说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就消失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听。"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把话说好就能办好事,但说好话并不一定是那种能言善辩的口才,而是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否则,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说好话更要办好事,办好事的前提就是你要学会怎么把话说好!一个连话都说不好的人,怎么会和别人有效沟通呢?怎么会把事情办好呢?
有个故事讲,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大臣回答:“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的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这个故事中所谓的“说话最难”,指的其实就是“说好话最难”。
曾在一次培训中,有位老师也问在场的学员:"你们认为自己很会说话的,请举手。"近百个培训学员中只有2-3个人举了手,还是犹犹豫豫的。这件事也足以说明,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是要把话说到位,非常困难。因此如今有一些管理者讲:我招聘人的时候,看他能力的高低,就看他说话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知说话多么重要!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说好话呢?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特别喜欢马,给马披绸缎,喂枣肉,搭花床。有一匹马因喂得过肥而死了,楚庄王叫人给这匹马按"大夫"的葬礼办丧事。大臣劝他不要这样挥霍,楚庄王动怒说:"谁敢再劝,杀他的头!"
这样一来,谁还敢再劝呢?可是有一位叫优孟的大臣听说这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
楚庄王惊异地问:"优孟,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
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不够排场,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最好的木头做椁,出葬时,叫各国的使节都来送葬,给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庄王迷惑不解,接着说:"这样,人们知道大王您特别喜爱马,而且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
楚庄王听出话里有骨头,问道:"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才好呢?"优孟笑道:"依我说,用铜锅作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人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
楚庄王点头应允了。
从这个故事得知,优孟如果直谏,楚庄王不会接纳,而且谏者也徒然的牺牲了生命,现在优孟用了反面的话来讽谏,终于达到了讽谏的目的,这便是一种乖巧的说话技巧,这样就把话说好了,把事也办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来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说话的意图,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则恰恰相反,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还把事情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