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撰有这样一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此联为其在江西做官时而写。上联说幸喜自己没有衰老,要趁耳聪目明时多交好朋友。下联感慨长年忙于俗务,可惜没有工夫读尽少年的好书。
确实如此,朋友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正如有人所说的:“失去一个朋友,你便丧失了一部分生命。”这句话的另一面也是正确的:“如果你能抱全一个朋友,那么你的人生将更丰富,更有价值。”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庄子和惠子,伯牙和子期,管仲和鲍叔……这些都是历史上朋友的典范,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更是为人们所称颂。
但朋友也分益友与损友,益友要多交,损友则避之,历史上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就是一个范例。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告诫我们:"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匹夫不可不慎交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
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力量。所以古人才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
不过,人本身的品格、修养对交友起关键作用。古语:"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说,听到别人的批评就发怒,听到别人的赞誉就快乐,这样,损害我的朋友就会到来,对我有益的好朋友就会离我而去。而听到别人的赞誉就惊恐不安,听到别人的批评就感到欣慰,这样,正直的好朋友就会主动和我们亲近。
把给自己提出意见的朋友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需要度量和胸怀的,一般的人很难做到。古代大凡有道明君都是能够善待"直谅之士"的,比如李世民对待魏征。而亡国之君多数是只听歌功颂德,不能容忍直谏之士,比如夏桀和纣王。
益友既然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如此大的作用,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擦亮眼睛多交益友呢?一般来说,择益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志向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不同,人们对择友标准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积淀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共识,却是超越阶级和时代的,永远值得人们在择友时进行借鉴。选择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者。共同的志向和情趣,是联系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以志同道合者为友,对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想和价值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朋友间有了共同的追求和志向,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2.品德
选择朋友要选择品德高尚者。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无形中会使自己的品格更加完美、情操更加高尚。正如孔子所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像进入养育芝兰的花室,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这是与芝兰的性质变得相同了的缘故。与品德高尚人交朋友,一般不会受到朋友的损害和背叛,即使客观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也不会作出有伤友情的事情。而且,他们还往往会在你有困难时伸出自己无私援助的手。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交往。
3.学识
选择朋友要选择有学识者。一个人如果能多结交几个有学问的人做朋友,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人生在世,学问是永远没止境的,就连学富五车的孔子都感叹:"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获取学问的途径有许多种,其中以有学问的人为朋友可以说是一条最直接最简捷的途径。其实,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他不懂的东西,而学问相对较少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因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既要主动地尽量选择有学问的人,但也不要对学问不如己者不闻不问。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人人都是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所以,择友不可求全责备,同时还要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获得好的人脉。这也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关于择友之道的真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