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一种叫"竽"的乐器,而且还特别喜欢听"合奏"。为此,他养了一支300人的吹竽大型乐队。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并不会吹竽,但却每天装模作样的,好像很会吹似的,就这样在一天天地混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接位做了新国君。有意思的是,小齐王他也喜欢听吹竽,只是他与老齐王不同,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喜欢听"独"奏。于是,他下令要300个乐师一个一个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听,慌了神了,认为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便趁人不备悄悄的溜走了。
这是古代文学家韩非子笔下的一个鲜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立身处世,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点"真本事"。混日子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你靠“欺骗手段”行事,可以骗得人一时,却不能骗人一世。特别是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是靠某个人的爱好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才得以蒙混过关的,就更加危险。因为只要有其中某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就必然会露出"马脚"来。因此,不学无术的人,悲惨的命运就是必然的。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要从思想上彻底摒弃"混日子"的思想,从头开始,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地学些真本事,长些真能力。
老一辈人一直教导我们,基础最重要,这基础就是一个人的本事、能力。就拿那个被举烂了的例子来说,一栋楼房最重要的不是装修和设计,而是地基,如果地基打得不牢,靠豆腐渣工程迟早是要跨了,是垮成七零八落还是整栋楼完整的躺下来,不过是垮掉的方式不同罢了,垮掉的结果就是一样的,什么装修和设计也白瞎。
大家都知道郭德纲这个人,在娱乐界也算是一大腕,商演开遍满中国,德云社的票被黄牛炒出好几倍的价,铁杆钢丝乌泱乌泱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的是,没有两下子,掀不起这么大的波澜。
拭想想,郭德纲凭什么拥有那么高的票房和那么持久不衰的人气?——他凭的是实力。因为这是一个实力决定成败的年代,不管是老天爷赏的天生丽质,还是爱拼才会赢的后天努力,不管是业务本领上的硬本事,还是溜须拍马的软本事,甚至是不要脸没良心的歪本事,不具备一些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本事,是很难在娱乐圈这一塘浑水里冒泡泡的。
没有一条成功的道路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其原理都相差无几。郭德纲的本事是相声,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覆盖面很大,要求的内容本来就已经很多了。郭德纲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相声的基本功很重要,自己有什么才敢吆喝什么,郭德纲这四门功课的成绩,门外的笔者不予打分,但是大家对此都心中大致有数。虽然有人精益求精抑或吹毛求疵的认为他在某些方面比不上某某某,但是至少及格没问题,良好也谈得上,再混上一两门优秀的,已经出类拔萃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老天垂帘,赐了一副好嗓子,这一点无法否认。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由老天的恩赐和自身的努力合在一块儿运算得出的结果。因此,有人在一个行业里努力到死也没用。但是,任何天才离开了努力也枉然,不过是赴仲永后尘。先天的优势和后天的努力,最终导致了分内的功课每一样都拿得取来,拿得出手,这其实算得上是本分职责以内的事情了。
人啊,就和钻石一样,多一门手艺,就多一个切面。当一个人只有一个切面的时候,钻石看起来和玻璃无异;而当切面多起来,到了什么八心八箭的状态,那才是钻石应该有的闪耀光辉。你看不出对于钻石来说一个切面到底有多重要,但是在它的光辉里,你体会得到每一个切面的重要。
当然了,多少个切面的问题不过是在钻石的前提下提出的,真本事说的都是那些真钻,对于水钻来说多少个切面也化不破玻璃。
概言之,做人要有真本事,成功更要有超强的能力,切莫做南郭先生,胸怀真本事,才是硬道理。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愿在我们的生活中,南郭先生能越来越少,滥竽充数的故事不会再有“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