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让局面更大(1 / 1)

去过寺庙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大度能容;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脸韦驮,一脸严肃。其实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俩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各有自己的地盘,分别掌管不同的庙。由于弥勒佛热情快乐,因此来烧香拜佛的人非常多,但他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整天丢三拉四,账务管理得一塌糊涂,所以虽然香客旺盛,但经济上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驮呢?他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好像人人都欠他的钱,也不会主动与人沟通,结果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而韦驮铁面无私,原则性强,又懂业务,则让他负责财务。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结果香火越来越旺,钱财也越来越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牵强附会,但我们不管它正确与否,至少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人不尽相同,很多时候要善于取长补短,才能把局面做得更大。就像一个企业,在团队内部也有各种类型、各种能力的员工。领导者不能要求所有的员工能力都一样,而是要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项:让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从事市场开发;让墨守成规、坚持原则的人监控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无能的员工。如果员工无能,一定有领导者的责任,因为你没有发现员工的优点所在。

所以说,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刀宝剑,飞花摘叶即可伤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关键看如何运用。

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小故事:

小猴和小鹿在河边散步,它们看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小猴对小鹿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要过河,但是小猴的个子实在太矮了,只走到河中间,就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

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就过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树下,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只得回来了。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要改掉自私的坏毛病,团结起来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小鹿帮助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爬上桃树,摘了许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给小鹿一半。他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猴与小鹿,就其个体而言,尽管都有自己的特长,但如果"单枪匹马"是摘不到桃子的。然而,一旦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后,就出现了取长补短的奇迹——轻而易举地摘到了桃子。

这就是彼此取长补短、密切所取得的效益。丹麦天文学者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花了很长时间观测行星的位置,遗憾的是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很有理论研究才华。结果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论研究,终于发明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显然,离开了开普勒,第谷的观察材料或许派不上用场;离开了第谷,开普勒也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位学者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取长补短,道理好懂,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为"吾日三省乎吾身"。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连自己都看不清,怎样"取长",又怎样"补短"呢?

第二重境界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看到别人身后的黑影就沾沾自喜,却从来不照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学着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待人宽而责己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汉高祖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就是凭借这种谦虚博大的胸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慧眼,不断学习不耻下问的修养与气度,才能统一天下,建立不朽功勋。

第三重境界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自然向我们昭示着一个真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定位,才能各显神通、成就大事业。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全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更不可能达到没有缺点的完美。别人某些的长处,也许不符合自己的特点,就不能刻意强学,学不好就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