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生命的黄金(1 / 1)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它告诫人们要向善、行善、扬善,始终怀抱善心、善意,善待所有的人,只有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假、恶、丑,多了许多真、善、美,人们的生活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好。

善是生命的黄金。曾在某书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外打工几年才难得回家一次的男孩,当他深夜坐车回到家乡路口,路见一陌生男子被车撞倒在地,肇事司机早已逃走。急于回家的愿望让他正想离开,忽转念一想,他的家人是不是也会像自己父母那样在等待他的归家?于是他把那人送到了医院,那人因此得救。后来,得知那人竟是他几年未曾见过一面的亲哥哥。幸亏他当时没有袖手旁观,否则到最后,于他将会是一生一世的悔恨和内疚。

还有一位朋友说起他自己身上的故事:在他刚出来社会跑业务时,经济能力有限,步行在外,也不舍得掏钱吃饭,只是在深夜回宿舍煮一点稀饭填肚子。有一次他很晚才回来,以为舍友都睡了,却见其中一好友煮好了一碗面条在那等着他……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出人头地,在社会上有了挺高的身份和地位。许多年了,他依旧还记得当初那位朋友给他煮的面条,在那个时候不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温暖了他的心扉,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当然,他成功后没忘朋友曾经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他们在同一公司上班,同住一屋檐下,好得像兄弟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由此可见,你善待了别人,生活也会善待你。你无意中做了一点点的善事,有时往往可以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甚至是十倍百倍于你付出的收获,这也正验证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瞎子点灯——白费烛"这句谚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直到后来有一天,我读了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苦行僧人走到了一个村子的黑巷子里,他看见一盏晕黄的的灯正从巷子的深处缓缓前行。僧人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挑着灯在行走,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于是僧人好奇地上前问道:"施主,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为何还要挑着灯啊?"那位盲人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照映,那么全世界的人都会如我一样成为瞎子。所以我就点了一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自己也不会被别人撞到,岂不是两全其美。""哦,施主是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一个瞎子能有这样精妙的大彻大悟,真是让人钦佩不已!那位盲人是不幸的,他没有健康的身体,但他却拥有博大的胸怀,他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人们常用"瞎子点灯——白费烛"来比喻劳而无功、徒劳无益的事,其实也不尽然,"瞎子点灯"的故事不正是针对这一说法的有力批驳吗?

春秋时期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帽带"故事,最能说明“善是生命的黄金”的深刻内涵。

有一次,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华人首富李嘉诚和比尔盖茨一样,一开始只知道赚钱,后来得到大智慧者的开示,立刻捐款多做善事,放生、救助贫困、捐助教育、修路架桥等等,他的慈善行善,默默奉献,换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那就是世界首富、有价值的人生。他说,真正懂得如何奉献国家、民族及世界的人,才是真英雄。

记得一位在台湾经商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她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去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个家用产品展览会。午餐就在快餐厅里自行解决,当时人很多,她刚坐下,就有人用日语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长者正端着饭站在面前。她忙指着对面的位子说:“请坐。”接着起身去拿刀、叉、纸巾这类的东西,担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帮他也拿了一份。一顿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临走时递来一张名片,说:"如果以后有需要,请与我联络。"她一看,哟,原来老人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长呢。

一年以后,她自己注册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户突然不做了,而这时新一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定了!怎么办?真的一起步就要破产吗?她突然想起那位日本老人,就抱着一线希望去了一封简单的信,说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我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希望能来看一看。信发出后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说即日启程来台湾。他真的来了,还拿出样品让她试加工,在肯定了产品和质量之后,当场下了足够她做一年的大定单。她惊喜地问:"您在台湾有很多大客户,而我这里只是个小公司,您真的信得过我吗?"老人从皮箱里拿出一本书来,名字叫做《人心的储存》,说:"当初你给我帮助时,你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回报。就像我在书中所写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只有打开来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点一滴的善去积累的。”

这位朋友后来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教师生活清贫,都四十多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三代六口人都挤在两间小屋子里。他很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房价一年比一年贵,他那点工资根本没法赶上房价的上涨幅度。这一年,他家附近新开盘了一个小区.他咬了咬牙,和妻子一起去售楼处询问情况,没料想在售楼处碰到了开发公司的老板。巧的是这位老板和教师还有一段渊源。原来,教师已经去世的父亲当年不仅救过这位老板父母的性命,还经常接济他们。后来,因拆迁两家失去了联系。这次机会凑巧,在售房处与朋友的后人相遇了。于是,带着感恩的心情,老板连卖带送,以很便宜的价格卖了一套房子给这位老师,终于圆了他的新房梦。

这位教师的父亲生前做的善事,竟然使子孙后代受惠。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即便有帮助别人的愿望,也得权衡一下自己的时间、财力。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每做一次志愿者,每帮助一个贫困对象的机会都很难得。所以说:善最珍贵,善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