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表情(1 / 1)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语言,孩子对大人表情的敏感度远远大于对语言的。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对家长来说,同样如此!

“用什么表情对孩子说话?”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很滑稽——“那得看当时的心情了!我怎么知道说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而这恰恰是与孩子交流中的第一误区。

在我们的孩子学会语言之前,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几乎完全源于对大人表情的观察。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无知”上,这应该是很多年轻父母都曾有过的幸福经历吧。也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才会那样和颜悦色、轻柔似水地对待自己的宝宝——因为宝宝只会“看脸色”。可是随着宝宝长大,终于盼到他会说话,会交流了,父母的态度却开始变化了:表情僵硬了,语言浓缩了,交流似乎更直接了。在很多父母心里,认为:“既然孩子能够听懂话,事情当然就简单多了!”

其实,孩子会说话了,父母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事情不是简单了,反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对父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任何时候都应该琢磨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而绝不仅仅是说完了事。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呢?有位儿童教育家叙述了表情给儿童的感受,他是这样叙述的:

2011年3月,我受邀去广西平南县六陈镇为妈妈们讲课。开始时发现大部分妈妈都带了孩子到现场,为了照顾孩子们,我现场带着他们做了几个好玩的小活动,先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开始讲课。这样,孩子们虽然听不懂,但因为还在回味刚才的游戏而不至于完全坐不住。

讲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能一眼看出你是否出自真心……”话没说完,人群中间突然传出一句奶声奶气的话:“我觉得你是真心的!”循声望去,看到一个大约刚上小学的小姑娘,坐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笑着,眨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做了上千场讲座,我第一次在讲课时愣住了。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妈妈也都愣住了,大家会心地笑了,向她投去温柔的、期待的目光。半晌,我问:“为什么呢?”小姑娘害羞地笑了:“我觉得,你是,真心的。”这下,大家都被她逗乐了。重复的强调表明,她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仅仅是一种直觉,一种下意识的表达,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说出来。

那一次感动的经历令我难忘。现在想来,是什么原因让6岁的小姑娘对一个刚认识半小时的大人给出这样一个肯定的褒奖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毫无疑问,首要的是我脸上的表情。因为讲课时除了前面的小活动,其他的话都是说给家长听的,小孩子不会有兴趣听。我从始至终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的,基本上只有表情——是我发自内心的微笑,从始至终向孩子们传递了我的真心。

事实证明,在为孩子们所做的几百场演讲中,每次一进教室门,我就开始勇敢地露出真心的微笑。而微笑也总是能最快、最长时间地吸引住孩子们,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使他们保持专注,认真聆听。

在不同的情境下,吸引孩子的表情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善于在与孩子沟通时利用表情的感染力。